公告栏:
站内搜索:
20年 丽水如何讲好“两山”实践的生动故事?
时间:2025-08-14 17:08:06 来源:潮新闻 作者:邬敏 吴丽 王若昕 点击:412次

8月13日,丽水召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新闻发布会,重点发布了丽水“两山”理念实践成果。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20年来,丽水市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排名全省第一,成为全国唯一空气、水环境质量均跻身前十的地级市;全市GDP年均增速超过10%。
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充分吸收丽水试点经验,全球气候变化巴库大会发布的“国际城市碳中和指数”以“丽水指数”命名,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丽水实践正在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20年,丽水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了哪些实践成果?
生态治理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丽水持之以恒推进“美丽丽水”建设,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环境治理攻坚,9次捧回大禹鼎。构建全域生态管控体系,通过卫星遥感+物联感知+基层治理平台,形成市县乡三级,“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体的生态数字监测监管体系,21颗功能卫星服务丽水,595个生态监测站点覆盖全域,让丽水“绿起来”“美起来”“清起来”。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域推进。丽水高标准实施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为“中国山水工程”典范样板。共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2864.9平方千米、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面积234平方千米、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面积1132.3平方千米、林草植被生态覆绿面积1242.4平方千米、河道修复263.3千米,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水源涵养、碳固定、土壤保持等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改善,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质量,助力生态环境质量从“优”到“更优”的跨越,生物多样性居全省之冠。这标志着瓯江源头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区域生态从“天生丽质”迈向了更高水平的“治理提质”新阶段。
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片区联动。丽水把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确定为事关丽水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在全国率先建立大花园标准体系、率先实施“增花添彩”工程,九县(市、区)全部创成省大花园示范县、5次获省政府大花园建设督查激励。遵从“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的重要论断,举全市之力开展国家公园创建,国家公园“丽水样本”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十佳案例。紧盯品质风貌,启动实施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行动,靶向推进中心城市及“三个区域”环境整治,紧扣群众需求,片区化谋划实施大花园十大标志性工程,滚动打造一批“小而美”的便民惠民设施,“串珠成链”式整体建设精品旅游线、花园乡村风情带、精品丽水山路,全市共打造花园乡村613个,精品花园庭院210个,持续推动大花园从秀丽本色向璀璨靓色提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纵深拓展。秉承“生态就是经济、经济必须生态”的理念,以创造性实践交出“生态产品价值可实现”改革答卷。出台全国首个山区市GEP核算地方标准,开展市县乡村四级GEP核算,有效推动GEP进规划、进项目、进考评等应用,实现绿水青山可度量。培育市县两级10家两山合作社和173家生态强村公司等市场开发经营主体,建立全省首个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率先探索森林碳汇、取水权等15类产品交易,实现绿水青山可交易。
以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是丽水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的重要举措。今年,丽水在全市九县(市、区)谋划布局VEP项目,松阳县围绕传统村落开发利用方向,完成全国首单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横岗村生态资产权益交易93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8月12日,丽水市发改委协同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人民银行丽水市分行,共同发布了《丽水市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与应用指引》,构建一套系统完备且具备高度可操作性的评估应用体系。丽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评估框架上,创新提出‘生态资源资产+辅助要素’组合框架,运用集水区、视域分析等技术精准划定评估单元。在核算模型上,突出市场化导向,首次将闲置农房、废弃矿山等辅助要素纳入生态资产包,为交易定价提供技术支撑。”
具有丽水特色的“5+5”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当地率先走出以“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牵引生态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全国首批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改革在同步推进,丽水气象部门率先开展气候景观资源普查,系统梳理出3大类、14亚类、71个子类的气候景观资源,推进立体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为高山、精品农业发展提供支撑,联合中科院、省气候中心探索建立了气候生态价值核算方法,完成了丽水九县(市、区)核算,为VEP项目立项提供依据,让气候生态价值从“看不见”变成“算得清”。此外,丽水探索转换路径,重点围绕文旅、农业、能源、金融四个领域,做深“气象+”的文章,摸索出一条“气候资源挖掘—气候产品打造—气候产品价值转换”的实现路径,实现绿水青山可变现。
群山之间,满目皆绿。
绿水青山可抵押。从2006年以林权抵押贷款破冰农村金融改革实践,到2012年获批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再到2022年获批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20年来,紧扣“青山”和“绿水”两大生态资源,丽水始终聚焦生态产品抵押难、生态发展融资难的“两难”问题,积极探索助推生态发展的金融改革路径。全市金融系统联合发改、自然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创新形成了确权确质、价值评估、抵质押贷款、交易流转等多位一体的生态产品抵质押融资体系,已实现林权、林地经营权、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国家公园林地地役权生态补偿收益、林业碳汇收益权、GEP预期收益权、取水权、水利工程产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房、生态项目收益权、用能权、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使用权等13种生态产品可抵质押,相关贷款余额达286.16亿元,向全国贡献了金融落实“两山”理念的“丽水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丽水构筑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活力社会同频共振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共同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成立市生态文明委员会,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探索地方生态立法,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系列制度,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在丽企业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控制,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社会公众参与,建立志愿者队伍,设立护林员、河道保洁员等12 类生态公益岗位,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丽水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迈进新时代新阶段,丽水将继续以顶格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质量”双巩固、双提升;全面推进生态产业链群化发展,做大美丽经济;完善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全面落实生态福祉,持续讲好“两山”实践的“丽水故事”,让“绿色发展标杆地,秀山丽水活力城”成为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