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山水酿金、稻鱼生富,一条青田鱼跨省交出丰收答卷

时间:2025-08-14 17:08:49 来源:潮新闻 作者:邹宸 徐雪纯 钱逸 点击:427

编者按:从东海之滨到塞北江南,从巴蜀梯田到坝上高原,一颗颗来自浙江的绿色种子,越过千山万水,寻找着共鸣的土壤。

当守护的力量与发展的渴望同频共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出灿烂花朵,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即日起,潮新闻推出浙江践行“两山”理念20年专题报道《一颗种子从浙出发》,共同倾听每一颗种子的拔节之声。

 

清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仁庄镇的愚公生态农场里,稻花鱼甩尾激起阵阵涟漪。

徐冠洪注视着240亩青绿稻田中畅游的“宝贝”田鱼,思绪不由得飘回几年前——这尾鱼,曾跨越2000公里,从浙南梯田游进四川古蔺的群山。 

2022年开始,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位带着“愚公精神”的“土专家”,也曾每月往返浙川两地,将青田稻鱼共生的生态智慧,“种”进了川蜀梯田。

“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青田样本,到古蔺“一田双收”的共富新生机,一尾稻花鱼的游动轨迹,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愿景到实践、从浙江到全国的生动注脚。

深耕

青田的稻田,是本写了千年的生态账本。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青田,先天农耕条件不足,这里的先民颇具创造性地摸索总结出了“稻鱼共生”系统,他们依山势造梯田,修沟渠引山泉,“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这套系统迄今已逾1300年。

2005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同时也是中国首个、世界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老祖宗传下的法子,藏着大学问。”徐冠洪的农场里,稻穗与鱼群共生于水,甲鱼在田埂边逡巡——这是他在古老经验基础上摸索出的“稻鱼共生有机循环模式”:水稻、田鱼之外,套养的甲鱼既能吃掉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又能控制病鱼扩散,形成闭环生态链。

交谈间,他扒开稻丛,水底银鳞闪烁,“鱼吃虫、粪肥田,不撒一粒药、不施一勺肥,稻米和鱼都金贵。”

“贵”体现在账本上:青田田鱼能卖到70元一斤,一亩田产百斤鱼便值六七千元;千斤稻谷因有机品质,能卖30004000元,“万元亩”成了常态。


青田“稻鱼共生”示范基地 记者 邹宸 摄

“不是我厉害,是模式硬。”作为研究稻鱼共生的“土专家”,徐冠洪常常这么跟到访学习的外乡人形容。他将这套模式总结为“懒人种养殖法”:让鱼当“劳动力”,吃虫除草、粪便肥田,再辅以特制的农家饵料,既省人工又保生态。

这种“生态效益打底、经济效益托底”的路子,让青田从“稻鱼共生系统”世界农业遗产地,变成了共同富裕的实践场——2024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已达7.01万亩,其中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29.5公斤,全县稻鱼产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

蝶变

千里之外,坐拥层层梯田的四川古蔺,曾是“守着绿水青山”却收成平平的困境样本。2021年,浙江省驻四川泸州的干部经多次调研后提出,古蔺所在的乌蒙山片区与浙西南山区的生态、地理环境相似,稻田资源丰富,适合引入青田县稻鱼共生经验。

但由于缺乏经验,即使山好水好田好,效益也没有显著提升。

2021年底,受邀前往四川对点帮扶的徐冠洪第一次走进凤凰村,看到的是“把鱼凼建在稻田排水尾端”“秸秆烂在田里”的粗放养殖景象:农户随手丢几条鲫鱼进田,既不懂选种,也不知护水,结果便是“鱼长不大,泥腥味重,稻也长不好”。

一番调研后,改变从“水”开始。“鱼跟人一样,爱住水口。”徐冠洪带着村民改鱼塘、修田埂、用石灰消毒提升环境,在他指导下,青田帮扶资金落地成“鱼沟鱼溜”(田间水沟)、防鸟网、防渗漏田埂——这些看似简单的设施,让古蔺梯田第一次有了“养鱼的样子”。

条件有了改善,但村民们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徐冠洪意识到,是鱼没选对。

“原先选养的鲫鱼,到市面上卖不上好价钱,性价比不高。”为了让西部山区里的人们感受青田田鱼的肥美鲜嫩,徐冠洪不远千里从青田带来一批种鱼,用一顿鱼汤把大家彻底说服。“只有让大家尝到有品质的鱼,他们才能真正信任这个项目,才会长久地坚持下去。”

在徐冠洪的努力下,凤凰村的村民从一个个技术小白,摇身一变成了种养大户。如今的凤凰村,也早已不是当年模样,200亩高标准稻鱼共生核心区内,2万尾田鱼在水间游曳。


青田县结对帮扶古蔺县捐赠田鱼鱼苗古蔺融媒供图

当地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4年,凤凰村稻鱼共生的水稻产量达到250万斤,亩均水稻纯收入达2200元,远高于普通的水稻种植户,加上田鱼产业,预计每亩能再增收1500多元。除了凤凰村,古蔺县多个乡镇建起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连叙永、那曲等周边县市也来“取经”。

共富

千年农遗,不仅是古人的温饱之道,更是今人的共富之路。

在青田田鱼的助力下,凤凰村稻子品质一路提升,近年来,当地持续打造“天台贡米”这一有机优质稻米品牌,逐步为当地优质农产品打开销路。去年一年,凤凰村全村种植的水稻达2200多亩,产量250万斤,预估销售收入750万元左右。

“这不是浙江经验的复制,是两地智慧的融合。”徐冠洪说,古蔺梯田比青田更开阔,他们就调整养殖密度;当地暴雨洪水概率大,就加固田埂防渗漏,“生态模式要接地气,才能活下来”。

更惊喜的是,“鱼”带火了一条产业链。

凤凰村的稻田成了研学基地,城里游客来体验捕鱼、插秧,农户开起农家乐,周末根本忙不过来。徐冠洪记得,有次在古蔺农业农村局讲课,台下的乡镇书记都听得入神,“大家都说,这鱼不仅能吃,还能成为旅游名片。”如今,古蔺的“稻鱼节”已成品牌,2025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0.5万人次,带动农户人均增收超1500元。

而这尾鱼的游动,也早已超越浙川两地。如今,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已推广至广西、宁夏、贵州、四川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为东西部帮扶、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

从青田的“万元亩”到古蔺的“千亩示范”,从农旅融合到品牌输出,稻鱼共生模式正在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来都是共生体。

徐冠洪的手机里,存着古蔺农户发来的视频:新插的稻苗间,小鱼苗正探头——那是今年的新苗,也是明天的希望。

“从学习实践到传承推广,我希望能把青田稻鱼共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徐冠洪望着青田的稻田,远处山影叠嶂。这尾从浙南游向川蜀的稻花鱼,还将游向更多青山绿水间,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共富故事”。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