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追踪“大塔后”:散沙何以聚成塔?
时间:2025-08-14 17:08:5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李骏 朱海洋 点击:458次

“大塔后”片区重点村塔后村的全景。
“大塔后”片区党员志愿者正在开展“红色村播”助农直播活动。
“大塔后”,从一盘散沙到聚沙成塔,同时也筑造着属于自己的“高塔”。如今,塔后村不仅一村奔富,还拓展到抱团共富,多个产业在此交相辉映,各种新业态遍地开花。仲夏傍晚,当记者离开时,新一季的音乐节再次唱响。
塔后村又一次被置于镁光灯下。最近,浙江省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现场会在台州市天台县举行,焦点就是位于赤城街道的“大塔后”——以塔后村为龙头,联动周边8个村社抱团形成的组合。年初时,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总结推广四大片区模式,具体包括“大下姜”的乡村振兴联合体、“大余村”的研文旅协同发展、“大李祖”的共富联盟抱团发展,以及“大塔后”的多产业联动发展。前三个组团,均由声名大噪的“明星村”领衔,“大塔后”何许也?一时间,不少人追问。
记者与塔后村的相识,始于6年前的一场会议。2019年,浙江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在天台县召开。塔后村作为其中一个考察点首度惊艳亮相。原本默默无名的小山村,“出道”即巅峰,令人印象深刻。可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曾是个穷山坳,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徒留破败的房屋和沉寂的田野。高光之后,塔后村并没销声匿迹,而是抓住机遇振翅高飞,最强劲的一对翅膀便属乡村片区组团和青年返乡入乡,成为了其加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如今,塔后村不仅一村奔富,还拓展到抱团共富,多个产业在此交相辉映;各种新业态遍地开花,各类农事节庆此起彼伏;外出青年回乡,城中青年入乡,人才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劲头正酣。这些要素究竟是如何聚沙成塔的,“大塔后”的崛起之路,又能提供哪些借鉴?盛夏时节,记者专门蹲点该片区,试图解析其背后的密钥。
何去何从的“塔后坳”
“当时,整个片区都穷,但数我们塔后最穷。你看这条通村路,以前哪有?出村得靠翻山越岭……”“住的是黄泥房,走的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谁要嫁来村里呦,那会有句顺口溜,‘有女不嫁塔后坳’……”站在村口,老人们七嘴八舌地回忆,立马勾勒出昔日的一幅幅画面。
用今天的目光来看塔后村,确实人文景观与生俱来,区位条件无与伦比。地处赤城山脚下,山上有座“梁妃塔”,这是李白当年进入天台首先看到的地标。清晨,“梁妃塔”紫气氤氲、霞光万道,造就了天台八景之一的“赤城栖霞”。全唐诗1300多首,其中有85首描写赤城山,一步之遥就是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与佛教圣地国清寺,还有大瀑布、琼台仙谷等核心景区。
但在过去,塔后村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还有如今片区里的桐柏村,那会虽坐拥桐柏宫,可9个自然村犹如一盘散沙,同样难以摆脱穷根。天台属于浙江重点扶持的山区海岛县,发展曾经落后一步,再看“大塔后”的9个村社,个个都是穷得叮当响,不少在县里都能排上号。为谋生路,年轻人自然得往外跑,村庄空心化愈发严重。
让塔后“涅槃重生”的是2011年启动的农房改造。那年,210间农房集体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整片的白墙青瓦,面貌顿时焕然一新。陈孝银家地势高,视野开阔,在弟弟陈孝形的建议下,决意将房子改成民宿。彼时,天台有个后岸村全省有名,兴办农家乐如日中天,走的是大众亲民路线,追随者不少。陈孝形长年在外从事文化产业,见多识广,敏锐地看到市场潜力,他倡导另辟蹊径,主打“小而美”、附加值更高的民宿。
就这样,陈孝银头个“吃螃蟹”,放下运输工作,花了40多万元搞装修。2014年10月,民宿开门迎客,还拿到了全县第一张民宿营业执照。当时,村里有政策,新办民宿,只要开张,就奖补3万元。突然一下,塔后村冒出了11家民宿。可好景不长,两年之后,绝大部分关门大吉,只剩下两家勉强度日。
塔后村仿佛又陷入了新的泥淖。巧合的是,2017年,陈孝形回乡担任塔后村村委会主任,两年后又上任村党总支书记。说实话,要放弃外头生意,投身这样一个百废待兴的村庄,着实需要下足勇气。“靠什么出圈?当时,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天台是‘健康养生首选地、唐诗之路目的地和合文化发祥地’,塔后村一定要跟这些定位相契合,又不能是其他农家乐的翻版,得彰显自己的特色。”心里憋着一把火,陈孝形开始了他的治村之路。
“三板斧”激活一池春水
“新官”上任三把火,陈孝形祭出“三板斧”,头把斧就砍准环境卫生。当时的塔后村,房子建得现代化,屋外却是“脏乱差”,垃圾乱堆、污水横流。试想,哪个游客会愿意住到这里。党员干部刀刃向内,先从自家和联系户入手,整整45天,拆除43处违章建筑,清出90多车垃圾,还一举解决了搁置18年之久的迁坟拓路难题。扮靓的是环境,点着的却是大伙儿的心气。
搞卫生花不了太多钱,但大兴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穷二白的塔后村,不光没啥家底,还欠下150多万元的外债,资金成了最大的“拦路虎”。一筹莫展,又得趁势而上,陈孝形只能协商先由施工方全额垫款,算上利益,如果两年内还拿不到项目,就由自己承担。举步维艰中,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上马,变化日新月异,果然项目也接踵而至。
千头万绪,如何找到线头?这便是陈孝形的第二板斧。酷爱音乐的他,尝试从办音乐节入手,希望先有流量,再来重拾老百姓的信心,会变得更加水到渠成。最初也没钱,那就发动党员邀请有才艺的朋友来演出。结果花了不到1万元,引来3万多人次的游客。
如今,乡村音乐节整整办了8个年头,从过去几天延长到现在持续两个月。为啥集中在夏季,主要就是正值民宿旺季,让游客能够住下来。花小钱办大事,不仅提高了知名度、引来人流量,也让整个乡村变得时尚又青春,更为日后年轻人的集聚,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说到陈孝形的第三板斧,那就是运营前置理念。采访中,他多次提到2006年8月30日在台州举行的第三次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上,时任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的要求。后来,这一理念在塔后村落地,演化成几个鲜明导向:老百姓的业态分布在哪,基础设施就跟到哪,比如扮靓房前屋后、增设停车位、拓宽入户路等;还有,村里建公共配套,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有的放矢,把钱用在刀刃上,不光得好看,关键得好用可用。
以水兴业的实践,就很具有说服力。最初,因为土地资源捉襟见肘,村里只能从水面上做文章,在荷花塘上建了个莲花形状的舞台供表演所用。其犹如悉尼歌剧院的微缩版,观众席则建在护岸上,可容纳千人。塘边还设有周末集市,音乐节时,摊位对外另行招标,同步举办美食节,仅此一项创新,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后来,实施水系连通项目时,村里又通盘考虑民宿景观,尽可能出门见水、推窗见绿,让水景房能卖出好价格。
诸如此类的经营理念无处不在。全村共有70家民宿,将近1000张床位,95%都是由村民自主经营。怎么统?塔后村也有妙招,专门开发数字化小程序,将所有房间“一网打尽”。倘若民宿户自己接单,收8元一间的管理费,由村里分配则收15元一间,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入账70多万元。当然,这笔钱大多还之于民,关键推动良性发展有了抓手。
“瞧,客人可根据服务品质、卫生情况、硬件设施等进行打分,年度好评率高升级,差评多的就降级。这个等级会在每家民宿门前挂牌亮晒,且有各自价格体系,大家心服口服,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许林芝是“寻山度过”民宿的主理人,在她看来,这一机制很重要,只有共同把好“质量关”和“诚信关”,才能把“共富蛋糕”做大。
拆掉“篱笆”共谋发展
三新村与塔后村相邻,昔日同为“落后村”,倒不觉得脸上无光,突然塔后一飞冲天,顿时有了落差。三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齐菊女在担任“一肩挑”之前,当了将近10年的村妇女主任,一头短发,干劲十足。原来到底有多穷?从一个细节可窥全貌:直到2018年,三新村“两委”才有了像模像样的办公楼,之前一直蜗居在二三十平方米的老教室,后来实在转不开身,勉为其难租了个地下室。
“面貌越落后,矛盾就越多,干群之间心不齐,项目哪里轮得到,于是成了恶性循环。”齐菊女快人快语。2018年,村里破天荒迎来了首个大项目,总共45万元。紧接着,第二个项目来了,30万元的“四好农村路”。所有人喜出望外,就如同久旱逢甘霖。
送来这场雨的,正是天台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的“片区化组团发展模式”。天台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余忠海告诉记者,县里确定以党建联建为抓手,以产业为纽带,推动事务共商、环境共治、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实现组织强、产业兴、人才聚、农民富,闯出一条从美丽走向产业、从产业走向共富的新路子。
于三新村而言,直接利好就是从边缘化一下进入视野,实乃千载难逢的机会。近五年,“大塔后”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就超过4亿元。对于塔后村来说,同样打开了新天地。陈孝形坦言,自身村域巴掌大小,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当空间扩展到9个村社,就能资源互补、错位发展,“一盘棋”重构布局康养、民宿、文旅三大产业集群。
大家都是“兄弟村”,尽管各有长短,可组团并非并村,谁来担当“主心骨”?对此,天台有明确的党建联建机制:县领导当“总店长”,街道当“区域经理”,各村书记每个月聚首议事,确保规划一并制定、村貌一同提升、资源一体投入、产业一起发展。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俞超介绍,除了组织围着片区建,还有支部带着项目跑、党员领着乡亲干,共同形成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的组织构架。
方向定了,但真正要坐到一条板凳上,还得思想统一、真抓实干,否则就是貌合神离。首次联席会,这张刚组好的“桌子”就差点散架。一位村书记当场拍桌质问:“你塔后村搞民宿吃饱了,现在却说错位发展,不就是想吃独食?”大家面面相觑。为打消大伙儿顾虑,陈孝形当场立下军令状:“3年后,各村集体收入不翻番,我辞去召集人!”
为了真心实意谋发展,8个行政村合资成立名为“赤塔文旅”的强村公司,股份均摊,约定每年利润的一半用于股东分红、30%用于公司发展、20%用于片区公益事业。作为“带头大哥”,塔后村主动让出20亩停车场建设用地,分流30%民宿客源。多年过去,大家分明尝到了甜头,拍桌声早已化作鼓掌声。
今年,台州在全国率先就乡村片区组团予以地方立法。在“大塔后”,大家早已如胶似漆,从过去的各自为战、无序竞争,到如今,围绕“大健康”共同定位,发挥各自所长,月月有爆点、周周有惊喜,夏办音乐节、冬搞养生季,白天可围炉煮茶、晚上有星空夜市,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三新村为例,土地资源丰富,于是主打农特产品和赏花经济,恰好与塔后村形成互补。今年春节前,村里花了一万多元购置“油桶小火车”,待油菜花一开,三天就赚回了本钱。去年,光卖农产品,集体经济进账20多万元,总收入一举突破10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就有51万元。说起变化,齐菊女眉开眼笑,发展风生水起,矛盾迎刃而解。
还有九峰村,这是前往大瀑布景区的必经之路,眼下紧锣密鼓打造集聚天台山170多种小吃的“美食乐境”。作为典型的“景中村”,仙都村正筹备中医药产业“医养圣境”,对接民宿集群与研学基地。桐柏村立足深厚的道家文化,计划推出“道养文化体验区”;国赤社区是国清寺所在地,则意欲布局“禅养文化体验区”。瞧,即使都建民宿,主题也各有侧重,有的突出道家文化,有的开发瀑布景观,有的瞄准禅修养生,有的立足田园风光。相互导流后,游客流连忘返,众店家岂不乐哉。
现在,“大塔后”9个村社如同演奏交响乐,各村乐器展现独特音色,又通过指挥达成和谐共鸣。以艾草产业为例,三新村打造海艾种植基地,桐柏村开发“艾草+茶叶”的药膳包,仙都村毗邻景区设立展销专柜,共同下好一盘棋。还有赤义村织好的土布,经过下洋村扎染、塔后村包装,在仙都村的景区售价688元一套。总之,产业深度互嵌后,形成多条跨村产业链。
数据显示,去年“大塔后”片区接待游客138万人次,带动片区旅游经济总收入超过3.4亿元,8个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98万元,比片区成立前增长了411%。当许多民宿过度依赖“假日经济”之时,“大塔后”的非节假日客流占到32%,得益于“四季无休”的消费场景,去年民宿的入住率同比提升了23%。
青春点亮“梦工场”
在余忠海看来,片区组团后,整合了要素资源,也给大家都带来了新机遇。这些年,“大塔后”总共向上争取专项资金超过4亿元,先后推动18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投产。最关键,打通城乡融合的要素流通渠道,不仅引来了游客,更让年轻人回归。如今,青年入乡成为了天台缩小城乡、地区和居民收入“三大差距”的主引擎之一,迸发出勃勃生机。
回想到六年前,选择将艾草体验中心落在塔后村,台州老字号“艾元臻妙”的第四代传承人郑丽敏深感,这步棋真走对了。2019年,她成立健康科技公司,专注于天台海艾的研发,从城市移师乡村,演绎空间一下拓宽。这里主打康养产业,与艾草浑然天成。现在,依托“中药材种植+深加工+销售+服务+旅游”全产业链,公司与“大塔后”各村组建共富工坊,差异化布局了11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超1200亩,辐射带动参与种植户人均增收8000元。
女儿郑含章返乡归来,又让郑丽敏如虎添翼,比如新开辟的研学板块,恰好与民宿形成有机互动。入住的客人可来此体验艾草文化,以艾草为元素的各种产品也能植入民宿经济。作为“00后”的郑含章,并不会因为在乡村而感到半丝孤寂,在“大塔后”,像她这样的返乡入乡青年早已蔚然成风。大家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很快形成新社群。
据了解,为了让这些返乡入乡青年能够扎下根来、干出成绩,天台在营商环境上下足功夫,从贴息贷款到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整整26项扶持政策。比如场地礼遇,前3年免租,第4—5年半价,第6—10年按收益弹性缴纳,大大降低创业初始成本。还有由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和成功创业者组成的“青创帮帮团”,会为新手提供一对一帮扶。
“新乡人”褚丹娜对这些暖意举措深有体会,正是从30万元的贴息贷款起步,“塔塔花园”由一片荒芜中茁壮成长,昔日的废弃大棚摇身一变成了“窑炉面包工坊”,小山村长出了马术俱乐部。如今,她不光自己发展得好,还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此孵化出新的创客项目。
而在整个“大塔后”,青年入乡发展也从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桐柏村的半山腰上,“85后”张晓波将他的度假营地取名“清岚寨”,一旁自家宅基地之上,老房脱胎换骨化作时尚民宿,观景平台下方,巧妙地被改造成咖啡屋,他与年轻店员都过上了理想的“乡创生活”。除了经济维度之外,被看见与被认可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另一重价值。
天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若嘉坦言,相较区位条件,引才若拼财力,天台难言优势,因此只有靠营商环境来取胜,近年来,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县里深入实施“红领乡伴·青年in天台”行动,不断健全青年入乡便利化服务体系,精准匹配要素资源,让他们能够有意来、留得下、有钱赚,并且有获得感、归属感。
点亮梦想的又岂止“归乡人”和“新乡人”,在“大塔后”,“原乡人”也在这场城乡聚合中相融。早在2020年,台州学院民宿学院落户塔后村,专门开设了27类技能培训班,培育出一大批“乡村工匠”,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借助“村集体入股+乡村共创合伙人”的模式,彼此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让青年在乡村找到成长空间,也在带动强村富民中融入乡村。
去年,“大塔后”链接青年创业资金1100余万元,共落地了32个项目。更让人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演化成创客,片区内45处旅乡青年创客空间,为他们敞开大门,提供短期免费食宿、轻资产项目推荐等服务。总之,这些适配于不同青年群体的价值接口,正共同塑造着乡村人才引力场。
“大塔后”,从一盘散沙到聚沙成塔,同时也筑造着属于自己的“高塔”。仲夏傍晚,当记者离开时,新一季的音乐节再次唱响。天台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目前,县里已出台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天台山文化特色与国际艺术潮流,将乡村艺术中心定位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融合多元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全力把“大塔后”片区打造成为世界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