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一口桐庐味,撬动发展“大滋味”
时间:2025-08-20 10:08:15 来源:今日桐庐 作者:华睿 金黄璐敏 点击:446次

8月14日召开的“桐庐味道”产业大会现场,桐庐龙井茶、十六回切糕点、“雪贝版”桐庐米粿等新品集体亮相,这不仅是一场地方风味的集中展示,更勾勒出“桐庐味道”品牌深耕细作的成长轨迹。
时间拨回到2021年12月,“桐庐味道”作为首个县级区域公共品牌正式发布,经过四年锤炼,品牌授权企业达137家,2024年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5倍。
当地方物产与现代运营理念相遇,“桐庐味道”凭借着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成功走出了一条价值变现的进阶之路,让这一“味道”不仅香在舌尖,更化作带动地方经济的一大引擎。
应时出招
破解“多小散”
地形特征构成了农业发展的“先天条件”。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桐庐,孕育出了丰富的物产资源,却长期面临“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结构性问题。
这种“多、小、散”的特点不只停留在物产层面,更深刻反映在农业市场化的进程中。
“近两年,全县共有1000多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500多个农产品相关商标。”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叶生月表示,“虽然数量很多,但其中仅有3项国家级的地标认证,由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等主体分散持有。”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桐庐农业要想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打造具有凝聚力的区域公共品牌无疑是关键一步。
作为区域公共品牌,“桐庐味道”该如何创立?又由谁来管理运营?对此,桐庐形成了自己的“打法”,桐庐县政府直接参与打造,采用“政府主导+平台运营+企业共建”的运作模式: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小组,负责组织架构搭建、品牌规划建设、政策制定等工作;在管理层面,成立县级国有公司县乡村振兴公司为运营主体,负责品牌的商业化传播与推广,吸纳优质企业加入,共同攥指成拳形成品牌矩阵。
六道云庐(杭州)食品有限公司是第一批进入品牌序列的企业之一,“加入‘桐庐味道’相当于得到了政府背书,公众对产品的信任度提升了,并且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也对接到了更多资源,都是实实在在的助力。”公司负责人徐晓宇说。
至于为什么要叫“桐庐味道”,叶生月解释说,“这一名称也是借力了桐庐土菜本身积累的知名度,延续了桐庐人对本地土菜的认可与喜爱,承载了深厚的地方情感。”
而品牌LOGO的设计同样颇具深意,以“味”字为主要符号,融合“山、水、诗词、书法”等独特元素,寓意着来到桐庐,不仅要感受美食的味道,还要感受山水之味、人文之味、生活之味。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桐庐进一步推行“1+5”品牌战略,构建起桐土味、桐滋味、桐鲜味、桐美味、桐韵味五大子品牌体系,涵盖农产品、特色小吃、江鲜、土菜、文旅(文创)等全品类。
品牌赋能
走出新路子
近日,“钟山板鸭非遗授权店”在杭州市钱塘区正式开业,并获授“桐庐味道”品牌匾额,标志着这一传统美食正式进军杭城市场。
该店的运营主体是桐庐许方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岸迪因深受“桐庐味道”品牌理念影响,毅然辞去原有工作,全身心投入钟山板鸭的商业化运营。眼下,公司已开设3家线下门店,自今年5月开业以来,累计销售板鸭近万只。
“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激活企业主体意识。”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梅迎春指出,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标准化引领下,通过优化生产行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才能实现品牌价值与企业主体的共赢。
在“桐庐味道”严格的品牌准入机制下,一批批企业争相入局。这些企业往往具备完善的自有体系、产能基础、创新能力,借势借力实现快速成长。
凯元食品的干菜小饼借力“桐庐味道”品牌宣传,月均销售额20多万元;燕子烧饼、王继莲小笼包等企业专门组建团队,打造“桐庐味道”直播间,销量节节攀升;新裕盒食品旗下的新合索面依托品牌背书,成功进驻盒马、大润发等商超渠道,还开设了专门的线下门店,并进入机关单位食堂。
销售市场火热,上游的供应端同样坚实。
聚焦“农产品、特色小吃和江鲜”三大领域,桐庐成立杭州桐江渔业公司,并成功申报全省首个捕捞渔船国有化改革试点,开渔以来累计捕获江鲜2万余斤。禁渔期间,公司创新采用鱼种放流与专业水产养殖相结合模式,破解“空窗期”的供应链难题,实现江鲜产品的全年稳定供应。
今年上半年,茶、梨、桃等核心农产品品类种植规模稳步增长,新建及提升梨基地1340亩,改造龙井茶园2500多亩,推进23个农业提升项目,让“桐庐味道”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实现可控。
守创并举
注入新活力
品牌运营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在这场长跑中,“桐庐味道”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如今,品牌体系的“四梁八柱”进一步筑牢,接下来的关键,是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在这场干货满满的产业大会上,桐庐用实打实的产品说话,清晰传递出当下的品牌发展思路:以守创并举为路径,全力孵化“爆款”。不过,要想打造真正的“爆款”,还得在多个维度下功夫——
首先,统一制作规范是根基。每一款产品从食材选择、配比到制作流程、工艺细节,都要有章可循,这样才能保证口味的稳定性。
张金林食品的毛巾馒头就是典型案例。这款独具特色的馒头让企业在当地打响了知名度,如今传到张金林的儿子张强手中,他积极推动产品的工厂化运作,但与此同时,张强心中也有担忧——怕祖辈相传的手艺没法完整传承。
“桐庐味道”品牌适时推出的产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恰好消解了他的担忧。这项规范面向社会吸纳和培训技能人才,为特色小吃的标准化发展探路,张金林食品也被列入开发单位之一。这一举措既推动了传统技艺的规范化传承,又为从业人员提供了技能认证通道,实现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容的良性互动。
再者,迎合年轻化的消费需求是打造“爆款”的核心突破口,其关键在于如何用新颖的包装、多元的口感与便捷的产品形态,精准对接年轻群体的审美偏好与生活节奏。
奇云食品为非遗十六回切糕点换上时尚新装,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天赞食品将本地特色杨梅酒、香榧等食材巧妙融入巧克力制作,在口味上玩出了新花样;新裕盒食品则推出小盘面、速食面等系列新品,将传统索面进行形态创新,使其食用起来方便快捷,大大拓宽了产品的消费场景。
目前,全县有20家“桐庐味道”企业开展技改,15家企业成功研发新品,不仅扩充了产品体系,更提升了品牌调性。
除了产品本身的打磨,灵活多样的运营方式为“爆款”打造再添一把火。产业大会上,县文旅集团与桐庐农商银行、桐江渔业与县餐饮行业协会等多方签订合作协议,这些合作从资金支持、渠道拓展到资源整合等多个层面发力,为“桐庐味道”爆款产品的诞生和热销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味有道,桐庐味道”——这八个字的品牌宣言,如今看来别有深意,不光是把“舌尖上的风味”做足,更是一种现代化品牌运营的智慧之道。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