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杭州:一片叶子书写生态文明青绿答卷
时间:2025-08-20 10:08:23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陶悦清 点击:478次

马儿山西湖龙井茶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区航拍图图片由余伟永提供
抬眼是山,低头是茶;推门有座,坐下便是杭州。
一片叶子与一座城,从未像杭州这般,如此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世界茶乡看浙江,杭为茶都挑大梁。20载岁月流转,今年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也是“杭为茶都”建设从蓝图到盛景的20年。从理念破土时的谋划,到茶都翠华摇摇的今朝,杭州始终以茶为笔,饱蘸生态浓墨,把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哲思,融进每片叶子的萌芽、淬炼与传承,在时代的卷轴上,书写着生态文明的“杭州答卷”。
这里,茶史与文脉交织,科技与传统碰撞,民生与生态共舞,一幅以茶为魂、绿富同兴的新时代画卷,徐徐展开。
青山孕茶根
茶都竞秀生态美
绿水青山是茶之“根”,金山银山是茶之“叶”,根叶相依方得繁茂。20年跃迁,“杭为茶都”在守护中悄然蝶变,演绎“护得青山在,茶香富万民”的共生长卷。
“守护住产茶的山水,才能让一片叶子长出富民的力量。”清晨的杭州翁家山茶园,薄雾轻漫。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关新站在茶垄间,望着漫山碧叶与远处青山相接的轮廓,语气格外笃定。20年实践明白印证:生态与发展,本就是茶与山水的默契约定。
茶在城中,城在茶中。杭州之所以为“中国茶都”,首先在于无处不在的茶意生活。坊巷间几千家茶馆星罗棋布,密度冠绝全国,它们或隐闹市,或藏山林,雅集与茶农小院相映,渴了,转角便得一杯清茶。这般“茶空间棋布”的城市肌理,滋养着杭式生活的悠然诗意,令人心驰神往。引领杭州茶馆成为业界标杆的是政府和社会的同向发力:2008年首定省级茶馆星级标准,2011年升级为国标,推动五星级茶馆认证落地,2014年成立茶馆联盟,杭州当之无愧地夯实了引领全国高端茶馆规范化、国际化的核心地位。
底气,更源于这片土地孕育的茶之菁华。杭州茶产业根基深厚,无性系良种比率高达43%,名茶荟萃,香飘四海。作为“绿茶皇后”的西湖龙井茶,其品牌价值连续十余年稳居全国榜首;2013年评选的“中国杭州十大名茶”涵盖红绿诸品,各领风骚;“杭州龙井”地理标志商标的成功注册,更以标准化整合提升全域扁形茶产业。
20载蝶变,杭州作为“中国茶都”不断升华,淬炼出“茶都竞秀”的多元内涵,一片叶子在时光里持续生长——
这里是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之都,陆羽在径山著《茶经》,千年之后乃成为日本茶道之源与中华抹茶之始。中国茶叶博物馆内,茶叶标本、古茶器具、茶书画等文物静静陈列,与人类非遗西湖龙井绿茶制作技艺的当代传承相映成趣,诉说千年传承。从唐代茶诗记载与径山茶宴(人类非遗)的禅茶一味,到南宋“处处有茶坊”的市井盛景,从古代茶禅交融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到如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华茶奥会的茶事云集,茶文化的脉络在岁月中绵延璀璨,成为城市文脉的重要基因。
这里是品牌闪耀的茶品牌之都。西湖龙井“狮龙云虎梅”五大老字号如明星熠熠,与杭州十大名茶、优质红茶、抹茶、粉茶、茶饮料等共同构建起品牌集群,将分散的产区资源凝聚成产业合力。品牌集群效应推动茶产业链总产值连年攀升,“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故事,在茶垄间不断续写。
这里是景茶交融的茶文旅之都。“西湖龙井文旅印象金三角”,将龙井、梅家坞与龙坞茶镇串联成片;“白鹤献瑞”“径山问禅”等“茶都十景”如珍珠散落山水间,形成“茶园即景区、茶村即景点”的独特景观。游人循香而至,或体验寻茶问源,或品茶悟道,生态颜值持续转化为经济价值,“茶旅融合”成为富民新路径。
这里是创新引领的茶科技之都。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等八大“国字号”涉茶机构云集,构筑起全国领先的茶科技研发体系。抹茶粉的细腻、茶提取物的神奇、茶食品的创意、茶面膜眼罩的滋养、茶牙膏的清新、茶护肤品的新宠、茶保鲜技术的应用、无糖原叶茶饮的风靡……“茶”的边界不断拓展,科技之光让一片叶子焕发新颜。
这里是活力涌动的新茶饮之都。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深加工团队首席科学家尹军峰为院长的杭州西湖茶食茶饮创新发展研究院,汇聚茶产业顶尖科研力量,持续推动茶饮茶食的跨界创新。从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生产,茶味甜点与功能性茶食突破传统边界。新茶饮既坚守千年茶道的文化根脉,又以现代科技与创意设计打开全球市场,为杭州这座“茶都”注入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
茶都竞秀,未来更将生长无限可能。而这一切,皆因生态为本。守护好茶生长的山水,自然能绽放历史的韵、品牌的力、科技的光、文旅的美、创新的潮、数字的浪。
茶香聚共识
文化浸润生态魂
当茶香漫过寻常巷陌,文化便随茶香潜入日常烟火,将生态理念悄悄播撒,生态文明的意识便在浸润里悄悄扎根。
“今天,你喝茶了吗?每天一杯茶,健康进万家。”今年谷雨,全民饮茶日的龙坞茶镇广场上,西湖龙井的清鲜混着九曲红梅的蜜香漫开来。一位扎着蓝布围裙的茶人,望着围拢品茶的人群,嗓门亮堂地招呼着。这场始于2005年的谷雨之约,如今已从民间倡议变成法定节日,更启发催生出联合国“国际茶日”,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借茶香传遍世界。
尤为珍贵的是,这份守护已凝为人类共同的瑰宝。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于2022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品质的至高礼赞,也是对茶叶所承载的千年生态智慧的全球性认可。从摊青的静待时光,到辉锅的掌中乾坤,道道工序皆是世代茶人对天养地育生态理念的虔诚践行。
这份由茶香牵起的联结,在国际舞台上愈发深厚。今年5月21日,国际茶日主场活动现场,茶圣陆羽从《茶经》中“走”了出来,在屏幕上与现场嘉宾对话。古今茶语碰撞间,中国茶文化的深厚根脉与创新活力,迸射出束束思想火花。格林纳达驻华大使马岩刚体验完手工炒茶,指尖还沾着茶青的清香:“在格林纳达,我们用可可豆做茶饮,炒茶的香气总让我想起家乡。我相信,中格两国能借茶文化牵起手,让彼此的理解再深几分。”茶,正以这般温润的力量,将世界连在一处。
在城市的烟火气里,茶香早已融入日常呼吸。移步至杭州市民中心的“茶空间”,雅致的茶器与茶书静静陈列,每周免费开放日的午后,总有人围坐茶席。杯中龙井茶汤清碧,闲谈间品着茶:“这杯茶汤里,不只是‘清净和美’的茶道,还有风清气正的廉洁风尚。”当茶香漫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与家庭,绿色理念便顺着这缕清香,融入日常。
这份浸润,更在校园里播下新的种子。杭州市学校茶文化与健康联盟覆盖的30所中小学里,“小茶人”正在成长。各区县(市)创新实践亮点纷呈:上城区紫阳小学持续开展宋代点茶传习活动;西湖区设立茶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打造“茶香校园”;萧山区编写校本教材《萧然茶韵》并开设课程;余杭区潘板中心小学将茶园劳动教育融入教学,让学生全程参与采制径山绿茶;富阳区里山镇中心小学实施“一苗一家庭”计划,新生入学获赠茶苗开展亲子种植,次年举办斗茶大赛并融合多学科教学;淳安县开展“以茶知礼,以劳益美”实践活动……
茶香入心,方有生态同行。全民从一片叶子里读懂山水之美,守护,便成了刻在骨子里的行动自觉。
茶韵促共富
转化共享生态利
生态为根,转化为桥,一片叶子的生态价值纺成了富民兴城的多色线。从山水颜值到经济价值,从文化根脉到生活滋味,层层延展,生生不息。
转化的活力,首先在年轻一代的创新实践中蓬勃生长。今天的杭州茶田,不断续写“龙井新传”:越来越多“90后”“00后”茶二代回到乡野,他们的目光跳出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将茶山叠翠、云雾绕山的景致,打造成为年轻人镜头里的网红打卡地;用龙井嫩芽调制冷萃新饮,将茶园的四季故事绣进文创手信,注入青春力量,让古老茶山焕发别样生机。
放眼西湖之畔,“三茶”统筹的蝶变在龙坞茶镇落地生根。这里以茶产业为坚实本体,坐拥万亩国家标准茶园,是西湖龙井茶园面积最大乡镇;以茶文化为灵魂内核,集聚产业资本、优质品牌与专业人才,承接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和中华茶奥会永久举办地重任;以茶科技为创新羽翼持续驱动升级,从破旧集镇蝶变为产城融合的美丽茶镇。
径山深处,茶香深深。余杭区举全区之力振兴径山茶产业,守护人类非遗“径山茶宴”这一文化瑰宝。今年,径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跃升至40.13亿元,形成以径山毛峰绿茶为龙头,红茶、抹茶及各类衍生品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格局,千年禅茶在生态守护中焕发璀璨新彩,“余杭文化的金名片、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和实现共富的金叶子”的愿景已照进现实。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开花,六茶共舞激活茶的万般风华,让生态价值多元变现。不止于“饮茶”“喝茶”,梅家坞采茶体验区里,游客指尖沾新绿,体验“玩茶”野趣;径山古寺茶席,禅意随热气升腾,尽显“品茗”静美;西湖茶宴中的龙井虾仁裹挟茶香清露,演绎“吃茶”妙味;茶器山水纹、龙井茶色丝巾,迭代设计中蕴藏“用茶”匠心;而“事茶”之盛日渐瞩目,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万商云集,中华茶奥会茗战激烈,南宋斗茶会古风盎然,炒茶王大赛匠心比拼……各类茶事活动繁花似锦,织就杭州茶文化最活跃的图谱。
茶香深处更见精神。每年入伏,杭州上城区小营街道长明寺巷社区锅子弄10号旁,延续48载的杭州“最美凉茶摊”从未缺席。全城“合伙人”共泡一杯爱心茶,让杭州“最美现象”的温暖静静流淌。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指导拍摄的《龙井》电影、《龙井茶香》茶歌、《龙之茶》专题片,出版的《杭州茶文化发展史》《学茶之初》《龙井寻香》《龙井寻踪》《杭州茶工业文明印象口述史》《杭州龙井三江行》正以艺术与学术的力量,不断丰富着城市的精神茶仓。
站在20年的节点回望,杭州茶都的成长史雄辩地证明:生态文明绝非发展的“选择题”,而是让山水常青、百姓共富的“必答题”。
下一个20年,“杭为茶都”必将继续以茶为媒,让茶史更悠久、品牌更响亮、科技更强劲、生活更美好。那时的茶山,春有新绿沿阶而上,夏有蝉鸣伴茶风穿林,秋有云影在茶垄间流转,冬有晴雪点染丛丛碧叶——茶园是步步皆景的景区,更是居民推窗可见、游人信步可入的公园。因为这里的每片叶子都知晓,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未来;激活生态价值,方能走向共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