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戈壁滩上的智慧枣园
时间:2025-08-21 16:08:04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吴铎思 李岳洋 点击:403次

“观景台上看到若羌百亩红枣园,枣树枝头上缀满了硕果。若羌的红枣,我觉得无论是从防沙固沙,还是从经济价值来说,都是一种非常优质的作物。”科普博主沈容膝感叹道。
近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主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宣传部、网信办承办的“高质量发展看新疆”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若羌县吾塔木乡库尔贵村万亩红枣示范基地。
记者了解到,该基地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不仅提高了若羌红枣的种植效率与品质,巩固了“若羌红枣”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地位,还让枣树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致富树”“幸福树”。
近年来,新疆红枣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新疆有2900余家红枣相关企业,今年以来新增注册企业超120家,同比去年同期增长9.32%。
若羌素有“中国红枣之乡”的美誉,近年来,为进一步夯实若羌红枣品牌优势,若羌县全面启动红枣提质增效战略,每年安排县财政资金1000万元,用于鼓励枣农开展枣树间移间伐、节水灌溉、施农家肥等科学种植措施,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引导枣农从过去的重产量向重品质转变。
若羌县万亩红枣示范基地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若羌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基地总面积500亩,品种以灰枣为主,冬枣、骏枣为辅,枣树树龄在20年以上,亩产干枣可达700~800公斤。
示范园内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实行红枣摘心、抹芽、“高产、矮化、低化”修剪技术,深施农家肥、有机肥,实现若羌红枣优质、丰产。
走进万亩红枣示范基地,物联网技术也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种植模式。“目前示范基地内智慧枣园项目主要包含枣园小气候监测站、虫情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等。”若羌县红枣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艾和太尔·苏来曼说,“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和温度等关键指标,枣农们可精准调控水肥管理,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率。”
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土壤湿度、光照、温度等环境参数,确保枣树健康生长,同时,依托智能化的农业管理平台,农民可以轻松地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基地还运用了智能化的仓储和物流管理,确保了红枣从基地到消费者手中的新鲜度和品质。
智慧农业的全面应用,不仅提高了红枣的产量,还进一步确保了其品质,使之更受消费者欢迎。艾和太尔·苏来曼介绍,目前全县红枣种植总面积达到23.38万亩,去年干枣总产量达到8.21万吨。
若羌县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较为适宜红枣的生长。经过考察后,若羌县将红枣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通过“种植—研发—加工—销售”全链条打造,实现了“一棵枣树富一方百姓”的愿景。
宋礼是若羌县库尔贵村的致富带头人,红枣种植初期,他率先将自己的20亩地栽种红枣,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1年,他改种20亩红枣成功,成为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
宋礼致富后主动担任红枣技术志愿服务队队长,免费为各族群众提供红枣管护技术指导。在他的带领下,周边的各族群众纷纷加入种植红枣的行列中,互相学习红枣技术、互相帮助生产生活。
“一个人富不叫富,全村人富才算富。”宋礼说。在宋礼等“枣专家”的带动下,通过组建红枣嫁接队,开展结对子帮扶等活动,库尔贵村成为全县最早靠种植红枣富裕起来的村,全村生活条件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如今,红枣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树”,全县已有14家红枣加工企业,推出了红枣酒、红枣醋、红枣干等深加工产品,显著提升了红枣价值。
万亩红枣示范基地既是若羌县实现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有力见证者。各族群众通过发展红枣产业口袋鼓起来了,特别是库尔贵村家家户户住上了小二楼、开上了小汽车、喝上了纯净水,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羌红枣”品牌价值的提升使其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而其生态效益同样显著——曾经的荒凉戈壁如今绿意盎然,风沙减少,小气候改善。数据显示,若羌县年均大风天气减少9天,沙尘天数降低15.2%,23万亩枣林不仅固定了沙土,更孕育了丰收的希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吴铎思 实习生 李岳洋)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