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传统村落,保下来还要“活起来”
时间:2025-08-22 17:08:34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白 雪 点击:421次

海安市南莫镇唐庄村,田野与民居、河流、道路等相映成景。翟慧勇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古色古香的历史遗存、如诗如画的生态美景、乡韵十足的民俗活动……在江苏,一批寄托乡愁的传统村落留古韵,焕新生。
8月21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新一批传统村落名录,我省已提前完成“有效保护100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的“十四五”目标任务。作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先发地区,江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探索出了哪些路径?被命名后,传统村落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发展的关系,走出具有江苏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应保尽保,“青砖房”也要留下来
早在2017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我省不仅对历史建筑、传统建筑保存良好的村落予以保护,对体现一定历史时期或者特定地域建造传统和建筑风格的建筑、村落也进行了保护。
传统村落中,一步一景皆历史,一砖一瓦皆传承。记者注意到,我省新公布的第八批70个传统村落中,古老的祠堂、牌坊、古桥、戏台、古井、老树等历史遗存受到关注,承载乡愁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民居、老厂房也同样得到保护。
比如,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三星村,不仅精心保护村中拥有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对上世纪60年代的青砖房也予以保留。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浜头上,保留了上世纪60年代的粮仓。盐城市建湖县恒济镇山河村北许舍,对有特定时代记忆的老供销站进行保护。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上港社区上庄对不同年代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包括古柏树、古井,以及建于1942年的雍明福老宅、1953年的傅成思老宅,把村落不同年代记忆都留了下来。
为将散落在田野乡间的“老古董”保下来,近年我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摸清家底”行动,原则是应保尽保、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陈浩东说,江苏经济发达、城镇密集、人口稠密,传统村落保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特殊挑战。结合省情特点,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江苏扩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将乡村中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空间相对集聚的传统建筑组群也纳入省级目录予以保护。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7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累计公布命名624个省级传统村落和381组传统建筑组群,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宜居宜业,近半建成和美乡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传统村落魅力所在;环境舒适、配套完善、居者乐无穷,也是传统村落发展目标。我省保护传统村落不是原封不动,而是通过提升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在保护村落历史肌理和传统风貌的同时,不断满足农民对现代生活品质和当代审美的追求,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
新上榜的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横山村上庄,近年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新建了公厕、休闲广场、候车亭,整治了池塘水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8年以来,溧水区洪蓝街道上港社区上庄投入1265万元开展乡村建设,建成交通路网、污水管网,设置了垃圾分类集中点及停车场,改造了村民活动场所,解决了脏乱差问题,实现现代设施与传统肌理有机融合。无锡锡山区东港镇陈市村,将2024年修缮一新的务本堂打造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客厅,在这里,村民和游客可观看精美的摄影作品,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欣赏地道的方言童谣。
“江苏坚持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田园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协同推进、互促共融。”陈浩东介绍,已认定公布的624个江苏省传统村落中有236个创成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占比超过1/3,有324个建成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占比超过一半。
保护、发展传统村落,钱从哪里来?我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同时,省级财政给予补助。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四级调研员徐静说,自2023年起,省财政累计下达省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1.92亿元,用于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补助。我省还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金融服务模式,推出“苏乡贷”。农发行江苏省分行产业客户处(乡村振兴处)副处长樊琼蔚说,截至6月末,该行累计授信近270亿元,支持传统村落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人居环境整治。
活化利用,全省处处可见“明月湾”
古朴的明月桥、高大的古樟树、饱经历史的古宅……旅游旺季,一批批游客走进苏州市吴中区明月湾村寻觅乡愁。在古村沿着石板路向前走,街巷深深,多处可见售卖本地特产的村民,吴侬软语的叫卖声回响耳畔。
这里,传统村落即景区,每年游客量达8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有50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卖土特产、开民宿农家乐,村落人气、活力十足。
明月湾村留住乡愁吸引游人的实践,是我省推动传统村落“活起来”的缩影。“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我们的目标不仅限于将传统村落‘保下来’,更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推动传统村落‘活起来’,让乡愁记忆在新时代传承延续,让历史文脉在活化利用中焕发生机。”陈浩东说。
我省引导各地加大各类遗存的活化利用,鼓励在传统村落内合理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技艺加工制作等适宜产业,以“生态+”“互联网+”等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乡愁”激发乡村活力。各地依托村落特色资源,因地制宜举办农耕体验、乡村市集、乡村音乐会等“村字号”活动,让村落的历史脉络在氤氲的烟火气中得以延续。
苏州市陆巷、明月湾,无锡市阳山村等多个传统村落已成为我省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据统计,2025年春节、“五一”假期期间,全省传统村落和特色田园乡村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800余场次,吸引外来游客逾1214万人次,带动乡村旅游达7.15亿元。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崔曙平介绍,“十五五”期间,我省在动态更新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并推动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全覆盖的同时,将大力推动村落的发展保护与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指导支持各地建设10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升项目,持续增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白 雪)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