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三衢山水生“金”记

时间:2025-08-22 17:08:13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赵璐洁 点击:434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这一理念宛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之江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更在实践中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绿色变革奇迹。

衢州,地处钱江源头,是浙江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省唯一的“两山”实践示范区,衢州始终遵循这一科学论断,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借绿生金、以绿惠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年耕耘,衢州交出了一份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成果:森林覆盖率高达71.5%以上,出境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空气质量常年维持在国家一级标准;在这片绿色沃土上,传统产业完成“腾笼换鸟”,新兴产业实现“凤凰涅槃”,已打造形成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其中,新材料产值即将突破千亿元。

如今的衢州,既有“钱江源头清如许”的生态颜值,更收获了“绿色产业富万家”的发展价值,生动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内涵。

生态提质

绿水青山展新颜

2024年度“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优秀市县名单中,衢州再次晋级“大禹鼎”一星金鼎,这标志着衢州已经连续11年成功夺鼎。

衢州的水质状况连续多年表现出色,县控以上断面全部为Ⅱ类水,其中开化出境水全年有200天左右达到了Ⅰ类水。

连续11年成功夺鼎是衢州坚定扛起“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使命担当,也是衢州全力护好绿水青山的最佳注脚。

为了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衢州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衢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56岁的汪树龙是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与其他护林员不同,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红外相机布控师。近年来,随着保护区森林植被越来越好,他布控的红外相机,捕捉到了越来越多珍稀动物的画面,其中不乏白颈长尾雉、白鹇、中华鬣羚、黑麂,甚至还有黑熊。

20年前的古田山是另外一番模样。汪树龙的父辈都住在古田山里,做了几十年伐木工,汪树龙年轻时也继承了父辈的衣钵,靠伐木为生,他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随着森林的砍伐,古田山水土流失严重,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山脊显露出来,很扎眼。2000年前后,山上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

为了让这片山林恢复生机,开化将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从2万亩扩大到12万亩,明确规定保护区范围内,一棵树都不能砍;并且将钱江源头一批以伐木、狩猎为生的农民转型成护林员。从过去的伐木工,到成为护林员,汪树龙身份的转变诠释着对绿水青山的守护。

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古田山一点点恢复绿意,还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更令人振奋的是,2016年,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获批,由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及连接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区域整合而成,成为全国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

20年间,衢州“绿水青山”捷报频传——2017年、2021年分别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美丽衢州,民心所盼。继2020年、2021年后,衢州以91.64的高分再次获得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冠军宝座”,也是继2023年满意度得分突破90分后,得分实现8年持续提升。

产业转型

金山银山惠万家

石灰窑被改造成了“面包窑”和“窑书房”,废弃矿坑被改造成露营平台,还有天然溶洞被打造成岩洞自然餐厅,这样的景致,来自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石灰村——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

常山县开发利用石灰石资源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以来,钙产业飞速发展。在当地人的印象中,路里坑村总是灰蒙蒙的,听得最多的是开矿爆破声,鼎盛时期该村有40余家石灰厂、碎石厂,从事钙产业的村民近500人。

粗放式的开采对山体、植被和水体造成了巨大破坏,为了留住绿水青山,常山启动钙产业整治,从最低端的立窑开始关停,渐次升级到对全产业链的清理,不仅如此,当地还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绿色发展理念,将废弃矿山宕底、废渣场地复垦为耕地,将相邻未利用坡地进行连片开发改造为耕地;对旱地进行防渗层回填、改造,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常山县辉埠镇钙产业整治在国家长江经济带领导小组会议上被作为正面典型案例通报。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衢州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第一招是开展污染企业整治、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出清三大攻坚战,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近十年来,衢州市日产1000吨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淘汰,累计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企业600多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000多条。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衢州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衢州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打造绿色低碳的新经济新业态。

第二招则是聚力打造生态风光,发展“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产值”。近年来,衢州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主抓手,全域打造长达280公里、覆盖1000平方公里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让沿线村民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就在这条诗画风光带上。暑期旅游旺季,盈川村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打卡。全村以“唐风盈川”为主题发展乡村旅游,引进文旅公司盘活闲置农房102间,千年前,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赴职“盈川令”时登岸的古码头,而今正是城里人体验水上运动的起点。古村蝶变成度假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余万元跃升至150余万元。

目前,在这条诗画风光带上,衢州已累计实施321个重点项目,累计投资62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和低收入农户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0%,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行政村占比已达六成以上。

机制突破

“两山”转化探新路

近日,常山县“两山合作社”与常山县青石镇和尚弄村签下2500亩的林权流转协议,流转后的林地将用于油茶共富标准地建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往往存在度量难、变现难、开发难、融资难等问题,衢州通过开设生态账户、建立市县“两山合作社”、建设生态开发“标准地”、打造生态金融产品等方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两山”转化路径拓得更宽。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首先要算清生态资源的价值。“为全面摸清家底,衢州启动生态账户的探索实践。”衢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衢州已发布《村级“生态账户”建设规范》和《村级“生态账户”核算与评价指南》2项地方标准,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和国土三调、农村三资等数据,建立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村级“生态账户”1618个。

“两山合作社”改革在衢州全域推开,更让乡村尝到了生态资源变现的甜头。村集体依托“生态账户”流转归集村内闲置半闲置资源,整合成“资产包”,整体入股“两山合作社”开发项目享受分红。

比如柯城区通过开展土地经营权投资入股试点,将试点村集体的461余亩耕地投资入股“两山合作社”,土地30年经营权价值经评估826万元,每年村集体可分红30余万元。

比如柚香谷企业借助常山县“两山合作社”搭建的生态资源转化“云脑”平台,以每亩400元至5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了天马街道和平村647.87亩土地,将其打造成为香柚标准化种植基地。

破解生态产品开发难,衢州建设生态开发“标准地”。生态开发“标准地”项目,是对特定地域单元或特定资源,按照一二三产融合进行基础设施配套的项目。近三年来,衢州共推进生态资源标准化开发项目245个,项目总投资187.5亿元;已建成项目165个,完成投资70.2亿元。

在建立“生态账户”“两山合作社”基础上,衢州引导全市各金融机构支持创新生态账户和碳账户增信贷、生态资产抵质押贷、生态开发项目收益贷等各类金融产品,着力解决生态产品融资难。目前,碳账户金融贷款额达1012亿元,生态账户金融授信总额154.75亿元,生态资产抵质押贷和生态开发项目收益贷发放贷款82.53亿元。

衢州的实践不仅打通了“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通道,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站在新起点上,衢州还将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多维度续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篇章,不负青山,未来可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