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鲜甜有道:周至猕猴桃产业的“奇点时刻”
时间:2025-10-09 17:10:1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莫 鑫 点击:589次

秋日清晨,雾气未散,秦岭北麓的陕西西安周至县,棚架上的猕猴桃凝结着露珠,在晨曦中闪着微光。
《诗经》有云“隰有苌楚,猗傩其华”,“苌楚”就是古人对猕猴桃的称呼,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中亦描绘过“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的闲趣场景。
1904年,新西兰女教师玛丽·伊莎贝尔·费雷瑟将猕猴桃种子从中国带到遥远的南半球,造就了之后行销全球的猕猴桃品种“海沃德”和行业龙头佳沛(Zespri)。斗转星移间,去往他乡的猕猴桃又在机缘巧合下根植故土,成为滋养一方的特色产业。
如今,周至的猕猴桃产业正处于农业科技、种植变革、品质提升与市场拓展相互推动的产业“奇点时刻”,或将步入跃升关键期。
育良种,“六边形战士”诞生
半个多世纪前,秦岭山野间,猕猴桃还只是一种野果。1972年,一个日本学者的到访,悄然拉开了周至猕猴桃产业的序幕。
时任日本某产业研究机构副院长的山田和森,带着对野生猕猴桃的好奇,来周至寻求农业合作。之后山田和森几经辗转,又将1250棵“海沃德”种苗引进周至种植,成为当地猕猴桃人工栽培的“原点”。
“我记得非常清楚,1250棵苗最终只死了一棵,似乎也说明,‘海沃德’的‘根’就在周至。”今年84岁的倪育德曾参与接待山田和森一行,也是县里最早带领老百姓种植猕猴桃的干部。他与猕猴桃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后仍管理着一处百余亩的果园。
1978年,周至成为陕西省“秦巴山区猕猴桃资源普查”重点区县。年轻的园艺站工作人员张清明带领团队踏遍秦岭周至段,筛选出15棵优株,并成立试验站。他们通过反复选育,最终培育出新的猕猴桃品种“周至101”,并在1986年将其正式命名为“秦美”,填补了本土人工栽培猕猴桃品种的空白。
进入新世纪,周至猕猴桃开启了杂交育种时代。
“何为优质品种?对农民来说就是要好种、好吃、好卖,对我们科研人员来说则是优质、丰产、多抗、耐储、货架期长,而‘瑞玉’正是能够满足上述所有特性的‘六边形战士’。”雷玉山自信地表示。
2007年,雷玉山带领团队将新西兰品种“海沃德”与本土品种“秦美”作为“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历时8年从2000株种苗中最终选出了1株符合目标的优株,培育出新的猕猴桃品种“瑞玉”。
在“瑞玉”出现之前,周至主要种植“翠香”“秦美”“海沃德”“徐香”等绿肉猕猴桃品种。其中“翠香”甜酸多汁,口感较为突出。
猕猴桃属后熟型水果,采收时为硬果,采摘后需通过储存,等待果体内部包裹淀粉的果胶分解、淀粉转化为糖分后,才完全成熟可食,不同品种的后熟转化期也有所不同。、
“翠香”是早熟品种,9月初采收,储存期仅45天左右,11月底基本就销售一空,难以满足元旦、春节销售旺季的市场需求。
2015年,“瑞玉”获得新品种认定,2018年开始在周至推广种植,最近几年大规模上市,并逐步获得市场认可。
而“瑞玉”和“翠香”的组合堪称“黄金搭档”:口感上两者各有千秋,但销售档期能前后接续,“瑞玉”在10月中旬采摘后,需经3个月左右的后熟期才能达到最佳品质,刚好适合在元旦、春节旺季销售。
在推广“瑞玉”的五六年里,雷玉山和团队还同步研发了一套优质轻简高效的栽培技术,这就相当于是给农户提供了一份“说明书”,对于该品种的规模化与标准化种植意义非凡。
“和‘瑞玉’同期的还有‘碧玉’,要是‘瑞玉’能长成‘碧玉’的果型,那就更完美了。”雷玉山难掩遗憾,这也是他推进杂交育种试验的动力。
目前,他和团队已建立起“瑞玉系”“璞玉系”“甜玉系”三大育种谱系,其中“瑞玉系”是品种自身的迭代,“璞玉系”主要针对优质黄肉猕猴桃的培育,“甜玉系”则主要希望通过杂交育种攻克“翠香”的抗性问题。
不仅如此,雷玉山还谋求在分子育种方面取得突破,即发现决定品种性状的基因片段,然后对基因进行定向组合设计,以便更精准高效地开展品种研发。
“农业上常讲以销定产,我们在品种研发上也希望能以销定研,随着分子育种技术的成熟,以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品种,就能决定我们研发的走向。”雷玉山说。
改旧园,“高标园”接棒
上世纪90年代,周至县提出“一人一亩田,一户一亩园,园园连成片”的发展思路,以“海沃德”和“秦美”为主要品种,拉开了猕猴桃大规模种植的序幕。几十年间,猕猴桃在周至遍地扎根,奠定了如今的产业规模。2024年,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为30.37万亩,年产54.25万吨。
然而,最早的这批果园虽有产量,但普遍存在树体老化、品种杂乱、管理标准不一等问题,成为产业提质升级的“瓶颈”。发展适度规模化的高标准园区,正成为破解难题的“钥匙”。
2023年6月,周至县委县政府印发《周至猕猴桃“九大提升工程”产业链规划》,提出对全县30万亩低质低效老园进行改造升级,树体老化严重的推倒重建,高标准规划新园。同时,县里还给予每亩5000元补贴,激励农户加快老园改造。
一批以30至50亩为基本单元、引进优良品种、采用新型标准化技术的现代化猕猴桃园,正在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动能。
来到位于司竹镇的姚力果业专业合作社,棚架下,猕猴桃以“一主两蔓”的新型种植方式依次栽种,长势喜人。负责人姚宗祥穿梭于棚架之间,一会儿看看果,一会儿打理一下树苗。
2023年,姚宗祥从村集体流转55亩土地,建设了这处示范园。在此之前,这片土地分散在几十个农户手中,因易涝导致收益不稳,部分甚至撂荒。姚宗祥介绍:“以前的老树多是肉质根,一遇水泡就容易死亡。我们流转后,选用了抗性砧木,就算水里泡两天也没问题。”
在新园里,他试种了绿肉、红肉、黄肉三大类型,绿肉以“翠香”“瑞玉”为主,红肉、黄肉则主要用于测试外地品种在周至的适应性。“通过试验总结经验,再推广到更大范围,才能少走弯路。”姚宗祥说。
20公里外的广济镇南大坪村,电商直播基地内一派繁忙景象,村党支部书记侯迎军正和村民一起打包、发货。“我们村里有210亩集体土地,目前是村里高标准示范园的试验区,去年改造了八九十亩,主要种植‘翠香’和‘瑞玉’,今年计划将剩下的部分改造完成。”侯迎军介绍,“推广示范园需要有人带头,农户看到试验田和先行者确实赚到了钱,才会主动改造老园。”在高标准示范园的带动下,全村1800多亩猕猴桃园完成了从“秦美”到“翠香”的品种升级。
同在广济镇的索江涛也是适度规模化的坚定支持者。成长于产业一线的他,曾在新西兰派驻国内的果业公司工作,后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果树学博士,并赴新西兰、意大利、葡萄牙等地学习猕猴桃种植、管理和储藏技术,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猕猴桃产业专家。他认为,“零散的一两亩难以支撑现代农业,适度规模化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在他心中,周至猕猴桃产业的“2.0版本”蓝图已经显现:以适度规模的标准化果园为载体,以新农人为主体,推广新品种、新砧木、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推动果园向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数字化、园区化发展。“不仅要让生产更绿色高效,还要让农户真正收获稳定收益与幸福生活。”索江涛说。
选优果,慧眼正识“猕”
“好水果不仅是种出来的,更是挑出来的。”这句话,如今正在成为周至不少猕猴桃从业者的共识。要想进入高端市场,单靠产量和规模远远不够,提升果品的分选标准,强化果品质量的一致性,才能让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在周至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记者见到了一条正在运行的高科技分选线。起点处,一筐筐猕猴桃被拆垛、倒筐,随后被送入流水线。经过检测环节后,猕猴桃会按照外观和内部品质被分成六个类别,再进入不同的包装和销售渠道。
“每个猕猴桃在检测区域都会被拍摄240张照片,用来判断果径、果皮颜色、纵横比等细节,最小可以识别0.16平方厘米的果面瑕疵。”工作人员介绍,设备还会通过近红外线扫描生成果实内部曲线,以检测果实的干物质和糖度。
这套价值2000多万元的分选设备由全球领先的分选和回收解决方案提供商陶朗(TOMRA)提供,也是佳沛长期采用的分选方案。西安都市绿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娟告诉记者:“设备一天能分选210吨猕猴桃,并能将磕碰伤率从5%降到3%左右,同时分选精度有望从90%提升至98%,极大提升了产品的标准化水平。”
不过,这套设备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挥,还需要与本地经销商合作,通过更多果品数据积累来优化模型。兴鸿果业负责人高鸿宾对此深有体会。2024年,高鸿宾的“瑞玉”产品首次进入山姆会员店和开市客会员店,在高端渠道与佳沛的“阳光金果”正面竞争,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要让这套设备真正发挥价值,必须把果量跑起来,积累不同品种的分选数据,形成精准的模型。”高鸿宾说,“佳沛长期采用这种方式,所以才能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标准化供应。‘瑞玉’若想站稳高端市场,也应向行业龙头看齐。”
正如高鸿宾所言,事实上,佳沛的成功,正得益于从田间到市场的全流程标准化。相比之下,周至的猕猴桃产业仍处于从“分散化、经验化”向“标准化、数据化”的过渡阶段。
“山姆渠道的标准极为苛刻,不仅对单果重量有要求,还对果面瑕疵、果尖是否塌陷,甚至横截面的长宽比都有明确规定。同一箱内单果重量差不得超过10克,每箱净重差异也要控制在一定范围。”高鸿宾说,这些标准看似“吹毛求疵”,但也正是这种严苛,提升了行业对品质的不懈追求。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周至猕猴桃若想提高产品附加值,需提升分选和定级标准,并在行业内部形成共识,把优质果选出来、送进高端渠道,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然后以渠道对产品的筛选倒逼种植端提升优果率。
“作为产地,现阶段周至要积极跟进市场和消费者的标准,等各个生产环节将标准内化为果品实际品质的提升后,我们还要主动向市场供应更高品质的产品,这样才能构建产销间的相互驱动。”王文娟认为。
销全球,周至名片亮相
“全国每10个做猕猴桃生意的人,就有6个来自周至。”周至县农业农村局果业科科长张晓斌说。
周至不仅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更是国内最大的集散地。全县拥有2680座冷库构成的贮藏体系,2024年产销订单突破30亿元,年销量超78万吨,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回忆起产业起步的艰难,张晓斌感慨万千。上世纪90年代,县里大力推广猕猴桃种植,产量虽上来了,但销路却迟迟打不开。那时,县里甚至鼓励公职人员“带果出走”,一边保留职务和工资,一边奔波各地推销。“正是依靠那些年的辛苦,周至猕猴桃才在全国逐渐闯出了销路。”张晓斌说。
正是当年的敢闯敢拼,奠定了周至今天“买全国,卖全国”的销售格局。批发、零售、电商、出口多元并举:大宗批发稳住基本盘,电商零售塑造品牌效应,出口贸易不断打开增量市场……
在楼观镇的异美园仓库里,记者看到堆积如山的果筐正“严阵以待”。作为大宗批发的龙头企业,异美园专做“徐香”单品,与全县上千户果农建立合作关系,年销量超过8000万斤。
“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东北、江浙和华南市场。”总经理吕明利介绍,今年公司还推出猕猴桃原榨饮料,计划通过深加工扩大收购规模,延伸产品链条。
农村电商的发展,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2019年,31岁的付妮娜回乡休假时发现村民种植的“黑布林”李子滞销,便主动寻找资源,积极发动身边亲友帮忙联系销售,很快解决了村民的滞销难题。从中看到商机的她毅然辞掉了收入颇丰的央企工作,回到家乡干起了水果销售。
如今,她和她的团队致力于猕猴桃、苹果、西梅等多个品类的多渠道销售,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
记者采访时正值猕猴桃“翠香”上市旺季,一连陪着工人们奋战了几个日夜的付妮娜虽然嗓音已有些沙哑,但仍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祥农果妹”和“阳光之猕”品牌。
“我们小品牌之所以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果,要归功于周至猕猴桃区域公有品牌声量的日益提升,‘产自周至’就是金字招牌。”过几天,她又要带着几箱猕猴桃,奔赴马来西亚拓展销路。
远在7000公里外的莫斯科,三秦果业负责人陈博也在大力推介周至猕猴桃,这是他全球推介之旅的第十二站。在克里姆林宫外的红场,他录制了一条宣传视频,配文“让世界品味周至”。
三秦果业的销售总监王芳告诉记者:“国内消费者偏好甜度高的果子,而俄罗斯、中亚和中东国家则更喜欢酸度高的。”她认为,拓展海外市场的动力有两方面:一是国内竞争日趋白热化,二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合作机遇。
2024年,中国猕猴桃进出口贸易总量超21万吨,货值近8亿美元,其中进口18万吨,出口突破3万吨。
海关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猕猴桃平均进口单价几乎年年高于出口单价,2021年至今差距均在2.5美元/千克以上。这既反映了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猕猴桃的旺盛需求,也提示国内猕猴桃产业在品牌建设、标准提升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仍短板明显。
行业普遍认为,未来中国猕猴桃若要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不仅要增加产量、强化品种优势,更要借鉴国际巨头的经验,塑造全球化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买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循环中找到新的平衡点,正是周至乃至全国猕猴桃产业亟须破解的命题。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