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从“万里茶道”跨国申遗,看中国茶的世界表达
时间:2025-11-07 09:11:57 来源:潮新闻 作者:郑琳 点击:476次

内蒙古草原深处,一枚刻着“正兴德记”与俄文“金羊角”的清代茶砝码静静躺在博物馆中。这枚穿越三个世纪的铜砝码,见证了这样一条万里茶道:它始于武夷山下梅村的青石板码头,跨越1.3万公里,最终抵达圣彼得堡的宫廷茶会。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年过去,中国茶在全球的传播已从单纯的商品贸易,转向科技、文化赋能的品牌输出。
与此同时,中俄蒙三国联合推动的“万里茶道”跨国申遗也步入关键阶段。这条和丝绸之路齐名、兴起于17世纪末、繁荣两个多世纪的古商道,正从历史的尘烟中苏醒,成为中国茶文化出海与全球传播的重要象征。
万里茶道:从百年商道到跨国申遗新实践
万里茶道曾是横跨欧亚的“黄金商道”。17世纪末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边境贸易开放,武夷岩茶经汉口集散、张家口转运,由驼队穿越蒙古草原,抵达恰克图口岸,最终远销圣彼得堡。两个多世纪里,这条1.3万公里的商道年输俄茶叶超25万担,占中国出口总量七成,更催生了晋商“大盛川”票号跨国汇兑、“常氏家族”年销12万箱砖茶的商业传奇,成为文明交流的早期见证。
如今,这条古商道的价值在跨国合作中被重新激活。2013年,中俄蒙三国正式启动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将这条“和丝绸之路齐名”的文化线路纳入共同保护视野。十余年间,三国建立起“遗址普查—联合修缮—数字化存档”的协作机制:中国对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家祠、汉口俄商新泰洋行旧址等40余处核心遗址进行保护性修复,蒙古国重点修缮草原驼队驿站群,俄罗斯则对恰克图跨国商号建筑群开展考古整理,三方共完成100多处遗址的系统性保护,让散落的历史遗迹形成“文化链条”。
2024年,三国进一步签署《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备忘录》,明确将“茶贸易档案共享”“非遗技艺联合展示”纳入申遗配套项目——中国茶叶博物馆与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合作推出“茶路文献特展”,蒙古国则在乌兰巴托举办“驼队文化节”,通过实物展陈、民俗表演等形式,让茶道文化从“遗址保护”延伸至“活态传承”。
随着2025年申遗中期评估临近,三国的协作进入冲刺阶段:目前已完成申遗文本第三轮修订,补充了“晋商账本”“恰克图贸易契约”等200余件新发现的历史物证,并建立跨国专家评审组,对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最终核验。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保护行动,不仅是对百年商道的致敬,更让万里茶道成为新时代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
产业出海:从古道贸易到全球布局
三百年后的今天,中国茶出海已不再是简单的原料贸易,而是走向品牌化、深加工与全链路运营的新时代。
在浙江湖州,聚倍科技集团研发的AI萃饮机成为欧美市场的新宠。这些通过美国UL、FCC认证的设备,将复杂的泡茶工艺简化为“一键启动”,解决了中国茶出海的标准化核心难题。“订单已排至明年,”董事长刘小林表示,“国庆期间生产线也未停工,预计明年海外销售额突破3000万美元。”
新茶饮品牌的国际化步伐更为迅猛。喜茶在美国门店数量从2家跃升至30余家,海外门店总数一年增长超6倍;霸王茶姬2025年一季度海外市场商品交易总额达1.78亿元,同比增长超八成。这些品牌不仅在复制门店,更在移植一种生活方式。
今年4月,霸王茶姬印度尼西亚首店开业。5月,它先是进军北美,开出美国首店,又在泰国连开三家新店;6月,在马来西亚同时开张8家店……
数据显示,今年Q2,霸王茶姬海外门店总数达到208家,单季度净增43家。截至6月,霸王茶姬海外门店覆盖马来西亚(178家)、新加坡(16家)、印度尼西亚(8家)、泰国(5家)及美国(1家)。海外门店的业绩也很亮眼,本季度海外门店的总GMV达到2.35亿元,同比增长77.4%。
面对国际市场的标准化需求与溯源要求,科技成为中国茶出海的关键支撑。
在加工环节,智能发酵控制系统、AI品控设备等创新成果不断落地。湖南安化一家黑茶企业引入德国传感技术,实现对渥堆温度、湿度的精准控制,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达成标准化生产,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等高端市场。
深加工则进一步拓展了茶的应用场景。茶多酚胶囊、茶食品、茶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出口至日本、韩国与欧美国家,2024年茶精深加工产品出口额预计突破5亿元。这些创新让茶叶价值提升数倍乃至数十倍,彻底改变了“论斤卖茶”的传统模式。
文化传播:从技艺展示到文明对话
如果说产业与科技是茶出海的“双翼”,文化则是其“灵魂”。
2023年以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打造的全球文化交流品牌活动“茶和天下”雅集不断在国际上“出圈”。潮州工夫茶、四川长嘴壶茶艺、泉州“木偶斟茶”等非遗技艺走出国门。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傅端凤说:“外国观众从木偶斟茶的一举一动中,读懂了中国人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
教育合作也成为文化出海的新路径。浙江农林大学茶学院与意大利、肯尼亚等国高校合作开设“国际茶文化工作坊”,推动中国茶艺师标准“走出去”。截至目前,已培养海外本土茶艺师超过500名。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正成为茶文化传播的生力军。在TikTok、Instagram等平台,“Chinese Tea”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突破10亿次。95后茶人林悠扬通过短视频展示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吸引200万海外粉丝关注。“茶不是老古董,它是活的,每天都在重新生长。”她说。
这种文化传播的背后,是千年茶道精神的当代延续。正如晋商常氏家族在《常氏家训》中所写:“茶道即商道,信誉即生命。”现代茶人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品牌承诺,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中国茶的新形象。
站在申遗三周年的节点回望,中国茶出海已进入全新阶段。
从晋商驼队的铜铃回响到AI茶机的运转声,从恰克图的老账本到区块链的溯源码,中国茶的出海之旅始终承载着文明交流的使命。
正如武夷山老茶人吴六斤站在古码头遗址前所说:“绳子磨出的沟壑会变深,茶路只会越走越宽。”
当一片茶叶在莫斯科的茶炊中翻滚,在纽约的茶拿铁中融化,在东京的茶席上飘香,它早已超越饮品范畴,成为人类美好生活的共同语言。万里茶道申遗与中国茶非遗三周年,正是这一旅程的新起点——这条路,仍在延伸;这杯茶,永远温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