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安康富硒产业链的升级之路

时间:2025-11-11 17:11:19 来源:陕西农村报 作者:李冀安 点击:441

立冬时节,秦巴山脉褪去葱茏,换上斑斓盛装。秦岭腹地深处的安康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发展的活力。117日,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月河村阴浸沟水库内,渔网收紧间,一尾尾色泽鲜亮、体态饱满的桃花鱼翻腾出水,银鳞闪烁间勾勒出“鱼跃人欢”的增收图景。

“今年6月投放的100万尾鱼苗,经过四个月养殖顺利上市,养成的富硒鱼肉质鲜嫩紧实,硒含量符合国家富硒产品标准,兼具营养价值与口感优势,总产量达2万公斤,产值约80万元。”汉阴县农村供水公司渔业部负责人王进的话语中满是欣喜。除传统水库养殖外,该县在池塘、稻田、高位陆基鱼池的实验性养殖均获成功,桃花鱼已成为汉阴生态渔业的特色名片。

在汉滨区张滩镇,绿水古泉健康饮用水生产基地内机器轰鸣,三条国内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晶莹的水瓶在传送带上轻盈流动。作为总投资1.2亿元,年产能达10万吨的重点项目,这里产出的富硒饮用水源自天然,富含汉滨特有的硒元素。

“我们已和2000余家商超和企业建立销售网络,真正让‘硒谷好水’走出安康。”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项目二期扩建已启动,新增18.9L桶装水专线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15万吨。118日,张滩镇镇长李飞表示,该项目年产值已达1.5亿元,提供150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带动包装制造、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

这两处生动场景,正是安康市富硒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依托秦巴山脉天然富硒资源禀赋,近年来安康市以培育千亿富硒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引领”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推动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2024年,全市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60亿元,初步形成了‘硒资源变硒产业’的‘安康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特色之路。”117日,在第八届富硒农业发展大会上,安康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陈晖介绍。

据悉,今年安康富硒产业综合产值预计突破600亿元。目前,全市已培育规上富硒工业企业212家,拥有地理标志商标15件,培育认定绿色食品246个、有机农产品81 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57个、特质农产品9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1个,“中国硒谷”品牌影响力持续辐射全国。

在产业上,安康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31家,发展富硒茶112万亩,富硒魔芋种植面积突破102万亩,富硒生猪年饲养量260万头以上,拥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实施生态渔业倍增计划,富硒水产产量达6.31万吨。建成省级富硒食品工业集中区2个、工业加工园15个,安康高新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全国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汉滨、平利、紫阳入选国家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安康市还先后引进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陕西省富硒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建成富硒产业院士工作站3个、专家工作站32个,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全市培育富硒产业科技型企业348家、高新技术企业157家。全球首个硒高效蔬菜杂交种“硒滋园1号”在安康应用推广,西北首个富硒油菜薹、7D功能型菜籽油端上百姓餐桌,“植物富硒片”“富硒姬松茸固体饮料”等一批研发新品实现产业化,助推富硒产业持续向技术链和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为保障产品品质,安康市推行“从土壤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和安康富硒产品专用标志贴标监管制度,搭建富硒产品溯源平台,实现“一物一码”全程可追溯。截至目前,全市201个产品获准使用专用标志,确保每一款富硒产品真硒、安全、优质。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同步发力,安康坚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双轮驱动,推动富硒产业向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安康富硒茶”品牌价值达52.23亿元,连续6年位列陕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一。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布局,建成西安、安康富硒产品综合运营中心,102款产品入驻“陕品好物”平台,电商销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

接下来,安康市将以第八届全国富硒农业发展大会举办为契机,持续深化“硒+X”产业融合,推动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预制菜等特色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建设千亿级富硒产业集群,让富硒资源持续赋能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书写“硒”望无限的幸福安康新篇章。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