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漫漫古道“下南洋”六堡茶香飘更远
时间:2025-11-11 17:11:31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吴小华 廖伟 点击:475次

编者按:
为深入挖掘六堡茶文化,系统梳理六堡茶发展的历史脉络、工艺传承与人文价值,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提升六堡茶的品牌影响力和文化辨识度,为茶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梧州市融媒体中心、苍梧县委宣传部联合策划连续报道《探寻六堡茶文化魅力》,让茶船古道、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茶箩娘习俗等见证苍梧县悠久历史的特色文化跃然纸上,推动传统文化在坚守与创新中彰显时代精神,不断提高影响力。

苍梧县举办的六堡茶宣传文化周再现了茶船古道起航的场景。潘绍珊摄
一条茶船古道,半部苍梧茶叶商贸史。数百年前,六堡茶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合口码头出发,沿着六堡河—东安江—贺江—西江顺流而下,行至广州、香港,乃至东南亚国家。这条数百公里长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发展的沧桑岁月,是苍梧县商贸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
如今,昔日成群结队的船工身影已经逐渐消散,茶船古道的各段线路都有所兴废盛衰。但其留下的余韵却如同一杯六堡茶,经过岁月的磨砺,茶香依然傲跃于杯中。
巍巍六堡,大山深处茶飘香
巍峨六堡,云雾缭绕,盛产茶叶。
日前,记者在苍梧县六堡镇八集古茶园看到,300多棵80年树龄以上的古茶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肆意舒展着枝叶,枝头上的茶叶厚实光亮,散发着淡淡的茶香。“八集古茶园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茶园现存的最古老茶树已超过300年。”八集古茶园的负责人黄洁燕表示,六堡镇地处大桂山山脉延伸地带,四周群山环抱,所产茶叶滋味浓郁。
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六堡茶悠久的历史。在唐宋时期,梧州周边地区就有了种茶制茶的相关记载。据《中国六堡茶》一书描述,宋元至明代,茶税茶法苛严,在苍梧产、封州出、粤地销经营模式下,夹缝生存的六堡茶以其价廉物美,逐步赢得了珠江流域民众的喜爱。
“清代中末期,随着茶政放宽,备受粤地和南洋华人喜爱的六堡茶需求进入旺盛期。”六堡镇茶叶协会顾问易章奇表示,很多外地的茶商嗅到了商机,纷纷涌入六堡镇,成群结队地来到镇里开设茶庄,文记、英记、源盛等知名茶庄就是在那个时候设立的。
据《图说茶船古道》一书记载,晚清时期,六堡镇上有二三十家茶庄。这些茶庄都各自在镇街上建了茶亭(茶仓)收茶。交易频繁,商贸兴旺,而六堡镇周边山路崎岖难行,在过去陆路不通的情况下,水路成了运输六堡茶的最优路线。
早春二月末,茶树吐新芽。每年这个时候,茶农们打着火把将一缕缕茶芽采摘回家,经过炒制揉捻等一系列工艺后制成六堡茶,挑到六堡镇出售。彼时,镇上茶商已开门等候。
“当时,茶农多靠一根扁担挑着几十公斤的茶叶,翻过重重大山,到镇上售卖以换取银钱或者生活物资。”学者蒋永春表示,久而久之,合口码头附近逐渐自发形成茶叶交易的集散点,六堡茶区里的黑石、贡州、芦笛等产区的茶农都会在这里聚集交易。
悠悠古道,扬帆逐波通港澳
茶船古道,始于六堡,蜿蜒东去。
六堡河畔的合口码头,是茶船古道的起点。
“当年,茶商收购了茶农手里的六堡茶,积累到一定的总量,再装船运出去,沿着茶船古道运往广州、香港。”苏兆华说。苏兆华是启源盛六堡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当年他的祖父从广东新会乘船而上,到六堡镇设立茶庄,经营六堡茶。
每当要运送六堡茶时,船工们就会把三只尖头船(两头尖中间宽的船,形状像针)撑到码头上,把装在茶箩里的六堡茶搬上船,每只尖头船能装一千公斤茶叶。
“六堡河滩多漩涡,浪急,尖头船必须三只一起结伴航行抵御急浪,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今年62岁的老船工黄尚伟,十多岁就跟着父亲运送六堡茶,他回忆起当时的运茶场景,依旧历历在目,“我刚上船的那一年,尖头船行至六堡河的一处河滩时,船被激流掀翻,三艘船的茶叶全部被毁,幸亏人员平安。”
六堡河的流水声汩汩作响,尖头船沿着六堡河顺流而下。到了梨埠镇之后,船主会把货单交给相熟的疍家人,让他们把茶叶装到大木船上。没过多久,装载着六堡茶的大木船驶入东安江一路往东,经过贺江后直达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贺江与西江交接处)。
那时,很多六堡茶区的茶商都会在这里设置分号以方便验货中转。“分号的伙计上船验货无误后,会把茶叶装到他们准备好的木船,一部分沿着西江溯流而上,直到梧州城,卖给城里面的平码行(贸易商行)。”易章奇表示,更多的茶叶则原封不动地朝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驶去,往肇庆市德庆县都城码头驶去。
西江滔滔奔流,漩涡丛生,江水湍急。如此凶险的路程,已经不是疍家木船所能行驶的,所以换成能装载几十吨货物的大帆船势在必行。
“为了方便运茶,六堡茶区的茶商们在都城码头附近设置了第二个分号,分号伙计将疍家木船的茶叶卸货运回分号茶仓,等茶叶积累到一定数量(五千公斤左右)后,便会联系大帆船,运往广州。”易章奇说。
都城到广州这段航程中,最危险的莫过于肇庆的羚羊峡。羚羊峡江面最窄处不到两百米,最深处达七八米,水流汹涌。
黄尚伟曾跟过几次大帆船去广州,此处的行船经历也最为深刻。“到了那里,大部分的船工都要到岸边的峭壁上用缆绳拉着船只前进,而剩下的人则努力保持船的平衡,一不小心就会船毁人亡。”黄尚伟向记者感叹道:“当时的船工,都是以命相搏以换取养家糊口的银钱,实属不易。”
茶船越过重重山川,顺着高要、永安、三水等水路一直往下,就到达广州了。在广州,六堡茶或停靠十八铺码头卸货,或到广州沙面码头换船越过伶仃洋直达香港。
“无论是到广州,还是换船去香港、澳门,这些六堡茶除了一部分留在当地供茶楼使用外,大部分都会被出口商二次加工,然后运上货轮,随海浪直抵‘南洋’。”苏兆华说。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六堡茶区修建了公路和水电站,茶船古道从六堡河、东安江至贺江段的线路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曾经,茶船的划桨声打破了六堡河沿岸的寂静,时过境迁,繁荣一时的茶船古道已被历史的洪流渐渐淹没,但唯一不变的,是那醇厚悠长的六堡茶香。
浩浩山海,茶船万里赴“南洋”
茶香悠悠,道途茫茫。港澳地区是茶船古道的终点,但却是六堡茶下“南洋”(今东南亚地区)的起点。装载着六堡茶的远洋货轮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南下,踏着西太平洋的滚滚白浪,让梧州六堡茶远销万里之外的东南亚诸国。
六堡茶风靡东南亚,始于清代中后期。据《东南亚简史》记载,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国各种战乱和荒灾频繁,大量闽粤地区的民众迫切希望向外求生,于是出现了华工下“南洋”的盛况。据《华工出国史料汇编》记载,1920年至1940年,两广地区前往“南洋”的移民超过300万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祖父的茶庄向南洋供应的六堡茶,几乎都是‘矿工茶’。”苏兆华说。
当时的“南洋”,地处热带,环境暑热难耐,华工到达目的地后多从事种植、开矿等体力活,需要吃大量肥腻食物补充体力,湿热环境加上积食难消,很多工人染病。因此,具有消暑化湿、消食解腻的六堡茶几乎成了当时华工的“救命茶”。
“当时‘南洋’大部分的矿务公司、种植区域都会向华工免费提供六堡茶,如果六堡茶断了供应,他们会立马辞职。”苍梧县文化馆馆长覃国华对六堡茶商贸历史颇有研究。他表示,为此,商人纷纷向中国购入六堡茶。
浩浩远洋,艰险重重。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装载六堡茶的远洋货轮(每次能运几百吨六堡茶)从港澳地区沿“海上丝绸之路”一路南下,经过重重困难后,历时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抵达“南洋”地区的新加坡。
据相关材料记载,货轮停留在新加坡河口外海后,一部分被当地茶商运回丹戎巴葛码头,而另一部分的六堡茶则要转装上航行于南洋各岛之间的货轮,发往加里曼丹岛上的坤甸、古晋、山打根等港口城市。还有一部分的六堡茶则被转装上富贵号这种运载量达几万吨的远洋巨轮,穿越爪哇海直达印尼爪哇岛上的雅加达港口。此外,远洋货轮还会带着一部分六堡茶,缓缓向马六甲海峡驶去,把茶叶卖到马来西亚马六甲城、吉隆坡、槟城、怡保等地。“这些地区的商人除了把六堡茶卖给雇佣华工的公司外,还卖给当地的茶楼、商行。”易章奇说。
据《广西通志·供销合作社志》一书记载,1956年,梧州收购六堡茶用于出口达到3120吨,其中很大部分集中出口到东南亚矿区。
茶船古道是独树一帜的文化标识,是一条富有特色的国际商贸通道。随着苍梧县六堡镇以及梧州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六堡茶不再完全依托水路运输走向世界,然而,这条贸易路线上的各族人民始终保持着相对固定的消费习惯,不论是普通劳动人民还是富甲一方的商人,都对六堡茶有着忠实的味蕾认可,六堡茶仍然受到欢迎。
千百年来,茶商、茶农和船工用嘹亮的船歌翻山越海,踏过茶船古道上的惊涛骇浪,在碧波万里中开辟一条连接高山大海的充满茶香的经贸之路。如今,古道新履,近年来,梧州市和苍梧县全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强企培育工程,沿着“茶船古道·新丝路”开拓全球市场,让六堡茶这枚“茶中黑宝石”在新时代中继续飘香世界,擦亮海内外金字招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