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站内搜索:
看“浙”条发展轴如何牵引城乡融合共富 ——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新载体解析
时间:2025-11-18 15:11:4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朱海洋 点击:496次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打造的“禹上稻乡”片区组团。
在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黄杨尖村路下徐,入乡青年群体进行“村咖”比赛。
面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核心任务,全国学浙江,浙江怎么干?今年1月1日,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印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创造性提出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强化县城关键支撑,做强中心镇桥梁纽带,打造重点村重要节点,通过空间优化、产业联动、功能互补,推进县域内产业集群、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资源集聚,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
在方法上,浙江抓好两头:一方面在面上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县城、中心镇、重点村,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另一方面聚焦山区海岛县,精准施策帮扶“相对薄弱乡镇”与“相对薄弱村”,从而实现全省整体水平提升、协调发展。目前,浙江已公布两批次87条省级发展轴,涵盖146个中心镇、581个重点村组团片区,轴域面积覆盖县域面积的46.4%,人口占县域常住人口比重的73.7%。
实际上,习近平同志早年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并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纳入“八八战略”重要内容,亲自部署实施“千万工程”,率先开启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省域实践。新时期,“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如何发挥独特作用?传递出浙江深化“千万工程”的哪些新理念?各地又是如何系统推进的?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度采访。
空间优化——
形成梯次衔接的城乡协调发展体系
S219公路的浦江段,被誉为“全省最美自驾公路”。22年前,这条省道的改建拓宽,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打通了小康之路。如今,它不只是交通大动脉,更是串联浦江全县的发展大纽带。
据介绍,浦江发展轴以主城区3个街道为核心支撑,再向东西辐射7个乡镇,占全县空间面积的44.9%,覆盖了72.1%的人口,既有省级开发区、高新区等重要产业支撑平台,又有“AI+葡萄”等农业新质生产力,还汇集了一批文旅新名片,这是全县主动融入浙中科创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的关键轴线。
这并非简单的物理连接,背后关乎的是整个空间的布局优化。对于县城,浦江大力推进城西区块有机更新,强化产业平台集聚,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对于强镇,围绕省级中心镇黄宅镇,全力建设高新区,计划到2027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对于兴村,重点打造五大特色片区。
以浦江为缩影,传递出浙江建强发展轴的重要理念:不管何种类型的地区,必须谋定而后动,以县域为单元,编制发展轴空间专项规划,统筹确定整体定位、产业布局、项目安排、空间落位,做到相互衔接、高效匹配。与此同时,因县而异、因镇制宜、因村施策,不搞齐步走,也不搞“一刀切”,避免平均用力。
对于人口集中度、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的地区,浙江鼓励率先开展现代化县城建设,提升产业平台集聚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对于战略区位优、人口集聚多、产业实力强、发展潜力大,且能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的建制镇,则做强中心镇桥梁纽带,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对于具有较强牵引、辐射、带动能力的行政村,确定一批重点村,塑造美丽风貌、打造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并依托这些村建设片区组团,打造梯次衔接、功能互补、辐射带动的新型空间单元。总之,以点串轴、点轴联动、以轴带面,形成县域发展强引擎,探索共同富裕体制机制。
以嘉兴下辖的平湖市为例,锚定“临沪合作·数智聚能”发展轴,凭借与上海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的独特优势,深度萃取“新仓经验”“广陈模式”“毗邻党建”等前期成果,将中心城区与广陈镇、新埭镇、新仓镇紧密串联,更辐射沿线8个重点村片区组团及28个关联村落。在新仓镇杉青港村,就通过“合作之源·杉水共富”片区,打造乡村农文旅融合全新场景。
作为山区海岛县的衢州市开化县,锁定“钱江源‘两有’共富”发展轴,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嘱托,自北向南贯穿4个乡镇,沿着马金溪将知名景区、AAA级景区村以及40多个滨水公园相串联,构成名副其实的“公园风光带”。
台州市围绕“富民”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更具特色的是乡村片区组团,为此还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在空间规划上,台州打破“就村论村”“就镇论镇”传统思维,全市域编制“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乡村规划,推动完善片区内村庄功能布局,同时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行动,着力释放和优化片区用地空间。
纵观各地的发展轴规划,方向、特色、目标等一目了然:作为海岛县的温州市洞头区立足“产业向北,风景向南”的思路,近期聚焦海洋经济示范区、最美海上花园和海岛人居典范三大文章,远期谋划在全域打造海洋经济国家示范、海岛旅游国际影响、生态人居全球典范的海上花园,构建陆海统筹、城乡一体、产业融合、要素流动的海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发展轴;既是海岛小县,又是工业大县的玉环市则推出“Y型”发展轴带,打破城乡空间壁垒,描绘“通山达海、联港串城、景城一体”的空间融合新图景。
平台赋能——
形成链式配套的强村富民产业集群
在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东澄村,农村空地被装扮成唯美艺术空间,引来大量摄影爱好者,连带着村里的咖啡馆、茶室餐厅、乡村书吧等也人气十足。有了流量,不光投资运营这些业态的“新农人”有钱可赚,当地农民也能开农家乐、办小吃店、挣薪金,就地增收。
眼下,绍兴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在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寻常庭院经过简单收拾,化身时尚咖啡屋,诸如此类的创新改造随处可见。嵊州市西白山麓的小昆村,闲置农房被盘活为40间雅致山居民宿,游客来此露营漫步,流连忘返。此外,嵊州市正打造标准化、现代化的小吃共富产业集群,年产值规模已达160亿元。
在建强发展轴的过程中,浙江坚持“先有产业、再有平台”,以县域优势产业为基础,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平台,引导在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推动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同时加快在发展轴上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打造产业集聚新平台。尤其针对“土特产”资源,浙江探索打造发展轴区域公用品牌,贯通农文旅,联动产加销,整体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单条超10亿元的“土特产”产业链在浙江有126条,总产值3216亿元,吸纳470万名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5.1万元。眼下,浙江正统筹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农产品加工业、产地冷链物流、智慧农业六个“百千”工程,从而构筑起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底座。
随着城乡一体融合,产业形态在交融,产业格局也在被重构。金华市婺城区在构筑“婺美共富”发展轴时,县城做强特色产业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心镇形成“大镇带小乡”协作格局,一头推进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另一头推动生物医药、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以重点村辐射带动的各个片区,“两头乌”猪的农文旅融合、窑文化的艺术振兴乡村之路、林苗产业的转型升级等各美其美。
当城乡关系被重新定义,乡村产业呈现千万种可能,创新活力得以激发。过去,浙江以民营经济见长,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了一个个各有千秋的块状经济。新时期,浙江进一步聚焦产业平台的集聚能力提升,构建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并培育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重镇,同时通过乡村运营激发美丽经济,率先在重点村布局智慧农业、低空经济、数字经济,打造一批农家乐村、电子商务村、美食村、艺术村等特色村,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喜人态势。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在强村富民。以杭州为例,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把促进农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列为最重要的目标,其底层逻辑也在产业。对此,该市持续培育20条十亿级“土特产”产业链,并通过“农民入股+保底分红”机制,让农民在加工、流通环节共享增值收益。去年,全市涉农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3500元。
放眼全省,去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786元,连续40年冠居全国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连续12年保持缩小态势;今年上半年,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51.5%。
双向流动——
形成改革驱动的要素平等交换机制
浙江人多地少,之所以能从资源小省蝶变为经济大省,除了广大干部群众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以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还依靠吃“改革饭”“创新饭”。在推进发展轴建设过程中,改革带来的活力无处不在,由此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
湖州德清,兴于改革。如今,在“山水德清·都市融杭”发展轴的建设过程中,该县联动推进全域综合改革、城乡体制改革等290余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尝试走出一条创新突围、跨区联动、共富先行的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浙江以双重合力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一手抓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类、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类项目建设,另一手则抓改革破题,在发展轴内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扩中提低”和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改革。
淳安是杭州市唯一的山区海岛县,发展轴取名“秀水富民”,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很快,当地农行闻令而动,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发展轴每个节点,无论是“小而美”的普惠金融,还是对全县重大项目、重要产业、重点领域的引领支持,以金融资源要素为纽带,推动区域更高水平协调发展。聚焦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农行浙江分行还量身定制113条“土特产”全产业链服务方案,精准精细解决融资难题,截至10月末,乡村产业贷款总量达3400亿元。
作为全国唯一实行“大部制、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县级市,温州龙港市因改革而生。新时期,如何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该市以问题为导向,用改革来辟路。地如何转?背后是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两项国家级试点,盘活16万平方米闲置宅基地,带动农户增收1700万元。钱哪里来?发行全国首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企业专项债券20亿元,深化投资项目全过程“政务+金融”服务改革。人怎么留?推出住宿补助、子女入学等人才服务,5年新增常住人口9万人、大学生2.48万人。下一步,发展轴怎么建?龙港道路清晰: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为突破口,系统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改革激发新活力,让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在嘉兴桐乡市,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当地400多个村庄布点压缩至208个,43%的村庄与镇区、城区直接相连;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统推进“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层层套合,释放出2.4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调优空间,将多田套合率提升至91.8%。由此,市镇互补的产业布局大大提升空间统筹与产业集聚水平。
在宁波慈溪市,这里的发展轴向东延伸、联沪融甬,做强龙山镇和观海卫镇两个中心镇,推动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与观海卫、掌起工业区联动,培育千百亿级产业集群。眼下,龙山镇还与滨海经济开发区实行“区镇合一”管理,发展势能陡增。据了解,未来3年内,发展轴共计划实施5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46亿元。
普惠共享——
形成美好生活的公共服务保障系统
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被寄予“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厚望的嘉兴,可谓全面发展的“优等生”。如今,这种典范不仅体现在1.51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更彰显于“小切口、大民生”的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如今在嘉兴,依托“公铁水空”联运枢纽,一小时可达沪杭苏甬、半小时从市到县、所有镇(街)15分钟上高速。作为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交、市域公交一体化的地级市,嘉兴的农村公路密度位列全省第一。目前,全市还高质量建成了医疗、文化、体育等一批覆盖城乡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未来,嘉兴还将通过市域空间治理改革、产业协同集成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供给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和韧性治理新模式改革,推动城乡之间规划、产业、要素、公共服务、生态、社会治理的融合。
嘉兴的样板,传递出浙江建设发展轴过程中关于公共服务的重大理念:一方面系统谋划人口梯度转移和空间重构,有序引导人口向县城、中心镇合理流动;另一方面适应这些趋势,同步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有序实施教育、医疗、养老等项目建设,促进发展轴公共服务一体融合、组团共享。当然,软性服务离不开硬件支撑,与之无缝衔接的是浙江推进发展轴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护等机制。
相比杭嘉湖等平原地区,山区海岛县的公共服务均衡化显然难度更大,原因显而易见:地域面积大、人口分布散,加之受公共服务政策部门化、碎片化等影响,不少农村家庭进城面临“没条件、不敢来、来不了、融不进”等现实困境。因此,浙江投入更多精力,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衢州市持续6年建设诗画风光带,通过这条带推进产业迭代升级、人口内聚外引、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尤其注重构建以人口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高效配置体系,着力解决山区公共服务不均衡、不可及问题。舟山市深入实施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两年来,先后推进16个小岛整岛迁居,同步开展教育、医疗、住房等全市域城乡一体化改革,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5%。
再看基础设施,浙江正全方位实施供水、污水治理、用能服务、生活垃圾处理、通行体系、数字基础设施六大工程的一体化提升,明确到2027年实现发展轴城乡基础一体化全覆盖目标。目前,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率已超90%,所有行政村实现直接通邮全覆盖、快递乡镇网点全覆盖、5G网络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同质饮水”。
今年6月,在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浙江发出“时代强音”:要在城乡规划布局一体融合、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要素有序流动,以及文化繁荣和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一体谋划、以城带乡、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金名片”。
在“浙”里,乡村未来已来。每个县域各具特色的发展轴,既是各个要素、各项改革的集成轴,也是迸发城乡新活力的产业轴,还是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先富带后富的带动轴,更是人民美好生活可看、可感、可复制的共富轴,这一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通道、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载体,正在时代的律动中熠熠闪耀,成为共富先行示范最美的风景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