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荆门“十四五”探索知识产权“地标+农创+文旅”融合新路径

时间:2025-11-28 17:11:07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作者:苏余 孙涛 胡毅 点击:485

初冬的荆门,田野静谧,却暗涌生机。在京山市孙桥镇,承包流转土地3000亩的种粮大户余寿美正核对农户今年最后一笔“京山桥米”订单尾款——3700元的年均增收,让他笑得合不拢嘴;在钟祥莫愁村非遗工坊,来自武汉的游客陈女士亲手研磨葛粉,感叹“原来一碗粉里藏着千年技艺”;而在漳河新区的漳富柑橘园,果农老张望着满载“漳河柑橘”的冷链车驶向城市商超,眼里满是希望……这些寻常又温暖的画面,正是荆门以地理标志为笔,在广袤乡土上绘就的振兴图景。

“十四五”以来,荆门市立足资源禀赋,将国家地理标志作为撬动乡村产业跃升的战略支点,创新探索“地标+农创+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农业从“卖原料”向“卖品牌、卖体验、卖文化”深刻转型。截至202510月,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达31857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73件商标入选“湖北优势商标名录”;更令人振奋的是,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39件,带动就业超30万人,通过知识产权赋能,创造产值逾400亿元,蹚出了一条知识产权赋能乡村振兴的荆门新路。

筑牢制度之基:政策引领与平台赋能同向发力

地标不是束之高阁的荣誉证书,而是可运营、可增值、可共享的发展资产。荆门深谙此道,以制度创新破题,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

政策先行,点燃内生动力。在全国率先将地理标志纳入知识产权“黄金11条”奖补体系,对申报、运用、维权等环节给予真金白银支持。五年来,累计兑现各类知识产权资金超3000万元,惠及市场主体600余家。沙洋一家油菜合作社负责人感慨:“过去只知埋头种地,如今有了政策托底,我们敢投入、敢创新、敢打品牌!”

平台筑巢,引凤来栖。20258月,湖北地理标志运营(荆门)中心正式启用。这座集品牌展示、电商直播、孵化推广、供需对接于一体的“地标会客厅”,成为产品走向全国的“桥头堡”。在这里,企业可一键对接渠道资源,农户能实时学习运营技巧,地标真正从“纸上符号”变为“市场硬通货”。由此,荆门完成了从“重注册”向“重运用”的关键一跃。

激活融合之势:地标链接农创文旅多维场景

荆门拒绝“就地标论地标”,而是以开放思维推动其与多元业态深度融合,让一枚地标催生一片产业、带活一方经济。

“地标+农创”,延伸价值链。以“荆门油菜”为例,在稳定百万亩高油酸油菜种植基础上,开发冷榨油、油菜苔、花蜜等系列产品,并依托壮观花海连续举办“油菜花节”。春日里,游客徜徉金色花海,秋收时,企业抢购优质菜籽——一二三产环环相扣,亩均效益提升三成。

“地标+文旅”,唤醒体验感。钟祥打造“葛粉非遗工坊”,游客可亲手体验从葛根清洗、捶打到沉淀成粉的全过程,带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文化记忆;漳河新区每年举办“柑橘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周边民宿入住率翻番,“泉水柑”成了网红伴手礼。

“地标+康养”,提升附加值。依托“世界长寿之乡”IP,荆门推出“长寿村大米”“高油酸菜籽油”等健康农产品,策划“长寿探秘之旅”精品线路。一位广东游客在体验后留言:“吃的是米,养的是心,信的是这片水土的纯净。”

坚守品质之本:标准立标与品牌铸魂双轮驱动

品质是地标的“生命线”,品牌是价值的“放大器”。荆门坚持“标准立标、品牌铸魂”,让每一件地标产品都经得起市场检验、承载得起文化期待。

统一公用品牌形象,凝聚合力。整合全市优质农产品,打造“荆品名门”区域公用品牌,实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如今,这一品牌价值已达628.74亿元,成为荆门农业最闪亮的名片。

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夯实根基。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制定《京山桥米生产技术规程》《荆门高油酸油菜种植规范》等20余项地方和团体标准,建成5000亩良种繁育基地,形成“1万核心区+10万示范区+46万辐射区”的梯次发展格局。2024年,“京山桥米”订单农业比例高达87%,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创新“双品牌”运作,激发活力。推行“地标+企业品牌”模式,既守住公共属性,又释放企业创造力。“京山桥米”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带动签约农户年均增收3700元,走出一条“公共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共赢之路。

畅通转化之路:数字赋能与渠道拓展齐头并进

再好的产品,卖不出去也是空谈。荆门以数字化破局,打通地标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最后一公里”。

线上,打造“公用品牌·寻味荆门”短视频矩阵。在抖音、央视频等平台播放量超3000万次;借力中国农民春晚、湖北农产品直播周等国家级平台开展专场带货,单场成交额屡破百万元。一位返乡创业青年小陈说:“以前愁销路,现在一场直播卖光一仓油,地标就是我们的流量密码。”

线下,依托地理标志运营中心设立常设展销窗口。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交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大展会,累计推介特色产品300余款,覆盖全国主要消费市场。

更关键的是,推动产品适配现代生活:高油酸菜籽油衍生出婴幼儿辅食油、护肤精油;葛粉制成即食代餐包;香菇变身便携菌汤包……传统地标正以“年轻化”“便捷化”“功能化”的新姿态,走进都市厨房与健康生活。

荆门实践深刻印证:地理标志要真正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单一产品保护向全产业链运营转变,从政府主推向多元主体协同转变,从静态标识使用向动态价值创造转变。

荆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局长李波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和全省支点建设重要增长极的关键期。地理标志品牌是荆门迈向品牌强市的宝贵财富。我们将以“奔跑”的姿态,系统优化知识产权从培育到保护的全链条,尤其加快“地标+农创+文旅”的融合步伐,推动更多“荆门名片”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注入澎湃活力。让更多‘土特产’变成‘金招牌’,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荆门模式。”

希望的“十五五”,地标正当时。在荆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荆门39枚国家地理标志商品及保护产品如星辰闪耀,照亮了乡村产业振兴的万千路径。它们不仅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馈赠,更凝聚着新时代荆门人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的奋进答卷——这,正是“奋进的荆门”最动人的注脚。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